AI时代为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机器能帮助学生快速补充知识,但 “发现问题的眼睛、提出问题的勇气、定义问题的智慧”,这些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胡卫 第八届IEIC大会致辞
![]()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副主任胡卫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
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人工智能领域尤为如此。2024 年,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18 项重大科技成果”,人工智能位列首位。自OpenAI推出系列产品以来,全球AI创新浪潮此起彼伏。有人说,这场由中美引领的人工智能竞赛,正推动全球迈入智能社会新时代。当前AI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感知智能迅速普及,二是认知智能快速突破,三是创新智能呈现出超乎想象的潜能。在应用维度上,AI渗透已呈现全产业包括教育、医疗、金融、交通、制造业、零售业等的覆盖态势。
近期微软做的一项研究,梳理了40种最容易被AI取代的职业和40项最难被取代的职业。其中,标准化、重复性以及基础的知识处理类工作,更容易被AI替代;而需要实体操作、重精细化能力、情感关怀或复杂环境判断的职业,如老年人护理、婴幼儿托育、造船设备检修等。这些岗位更依赖人类的灵活性、协调性与非结构化环境中的判断能力,则不易被取代。
在这一背景下,大量新职业不断涌现,传统岗位受到冲击。我目前正在开展人才适配相关研究,发现一个突出问题:许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市场上不少岗位却面临人才缺口。当前的教育模式,本质上仍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还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教师多为单向传授标准化知识,学生只需复述记忆,这导致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抑制。
AI时代为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机器能帮助学生快速补充知识,但 “发现问题的眼睛、提出问题的勇气、定义问题的智慧”,这些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做学问、做大学问,核心在于 “学会提问”,在于我们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数字与计算的荒原上,培育学生创新的根系,是一项富有诗意的教育使命。
结合以上思考,我想分享三点想法:
一、重视非认知能力培养。受实用主义与应试教育影响,我国长期存在重智育轻德、体、美等育的倾向,并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如将语、数、外等列为“主科”,音、体、美等视为“副科”,导致左右脑发展失衡。诺贝尔奖得主斯佩里(R.W.Sperry)的裂脑研究证明,完整思维依赖左右脑通过胼胝体协同工作。偏重一侧不仅增加其负担,更损害整体思维。因此,教育必须立足全脑均衡发展,德体美育等课程绝非点缀,而是开发完整心智的刚性需求。
智能时代,人类因智能体承担生产而被动劳作的必要性逐渐消弭。社会福利已能充分保障并持续提升基本生活水平。学习的目标会逐步从“为谋生”转向“为更好生活”,而教育的目的也势必相应地从“为功利而教”转向“为幸福人生而学”,“为幸福人生而学”的本质诉求,要求教育突破功利性知识灌输与技能训练的局限,以“全人教育”的理念,通过教化与文化熏陶,彰显“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价值意蕴,培养身心健康、内心丰盈、懂得审美、富有创造力与幸福感的完整“生活者”。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路径是:德育,肩负立德树人重任,关乎灵魂如何安放;美育,滋养心灵,助人发现无处不在的美;体育,维系毕生精力,支撑生命创造;科技教育,打破学科壁垒,培养综合素养。德、体、美、科等各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通、互为载体、循环赋能:一方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等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其意志力、思维力、高感性和责任感等非认知素养,正如“AI之父”、诺贝尔奖与图灵奖得主杰弗里•辛顿在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言:“AI就像人类豢养的小老虎,长大后可能反噬人类,训练Al向善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各国合作承担责任。”而要实现AI向善,教育的使命就要养“向善、有创新力、有责任感”的人,回归“培养完整人”的初心。
二、重视利用好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譬如,3岁前后更是多项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如6-24个月为依恋关系建立关键期,2-3岁为口头言语学习关键期,4-5岁为书面言语启蒙关键期,3-5岁为音乐潜能发展关键期,5岁左右为数学概念掌握关键期,因此要巧妙利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做好儿童早期的潜能开发;其次,要重视发掘孩子的优势智能,长期以来,传统教育中“补短板”的理念占据主导地位,殊不知,人类智能并非单一整体,而是由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等至少八种相对独立的类型构成。这些智能在不同个体身上以独特的组合方式和发展程度存在,其形成与先天禀赋、成长经历及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因此,教育应尊重这种个体差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与评价方式,发掘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推动其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补短板的教育模式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与成长多样性,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加剧了家长与学生的焦虑,更在无形中抑制了优势智能的自然生长。真正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师与家长跳出“补短板”的思维定式:通过日常的耐心陪伴、深度沟通与细致观察,精准捕捉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质、兴趣偏好和能力倾向,在此基础上为他们创设适宜的成长情景与发展机会,鼓励学生在擅长的领域充分探索、大胆实践,让优势更优、特长更长,最终实现从“补短”到“扬长”的教育升级。
三、重视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核心方法。随着个性化学习技术的发展,AI已成为每个学生可随时可使用的虚拟导师。众所周知,教育的底层逻辑是教书育人,其中传统意义的“教书”(单向知识输出)可交由AI来完成,而“育人”,包括“学习如何学习”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等元技能培养,则是教育的重中之重。无论家长、还是教师应将精力聚焦于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核心方法:一方面,倡导学生开展深度阅读与广泛涉猎,鼓励他们在阅读中质疑、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并引导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用清晰的逻辑表达观点、回应质疑,甚至通过辩论碰撞思想火花,在思辨中深化理解;另一方面,强化写作与演讲训练,让学生学会用规范的写作梳理思路、呈现研究成果,用精准的口头表达传递观点、倾听反馈,在高效互动中提升沟通协作能力。真正实现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习”再到“学会创造”的成长跨越。
最后预祝这次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