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上甘岭战役,秦基伟打电话给前线,一小兵接起电话:首长别啰嗦了

0
分享至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们真正做到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上甘岭战役,可以说是其中十分激烈的一场战斗了,特别是炮兵火力的密度,甚至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高水平。



就是在这样近乎“绝望”的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硬是击退了“联合国军”的900多次冲锋,守住的阵地,取得了胜利。这不仅仅是将领们的军事才能出色,更是因为战士们也都十分具有大局观。



1952年10月14日凌晨,朝鲜上甘岭的宁静被震天动地的炮火声打破,密集的炮弹呼啸着落在地面上,把原本灰蒙蒙的天空都熏成了暗红色。后来被永远载入史册的上甘岭战役,就从这一刻正式打响。

这次发起进攻的“联合国军”下了血本,凑了6万多兵力,还拉来了300多门大炮170多辆坦克,后续更是出动了3000多架次飞机,把攻击目标锁定在志愿军第15军镇守的阵地,这片总面积才3.7平方公里的地方,其实就是597.9和537.7两个高地及其周边区域。



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块小小的地盘,竟然会成为朝鲜战争中最灿烈的战场。“联合国军”的炮火密度大得吓人,几乎每秒就有6发炮弹落下,第一天光弹药就耗了128吨,山头都被削低了好几米。

而防守这边,一开始只有第15军45师135团的两个连,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和压倒性的装备优势,硬是死死“钉”在了阵地上。

在这场尸山血海的恶战里,一桩看似不起眼的小插曲,却让人看清了志愿军骨子里的大局观。也正是这些在炮火中坚守的普通战士,用自己的选择和担当,让上甘岭战役不仅成为一场军事胜利,更成了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

战役进行到关键阶段,第15军军长秦基伟的心里始终都牵挂着死守一线坑道的部队。他特意拨通了前线的电话,想给战士们几句慰问,鼓舞一下士气。



可电话刚刚接通,他开口刚说了几句:“我是秦基伟,大家辛苦了,军党委和军首长都很挂念你们……”话都没说完,电话那头就突然传来一个通信兵的声音,他的话急促中又带着点“冲劲儿”,“首长!有重要事儿赶紧说!先下命令!别啰嗦!”

换作平时,一个普通战士哪里敢跟军长这样说话?可秦基伟愣了一下后,很快就反应了过来。他非但没有生气,后来每每提起这件事,还神色凝重地说:“那位战士做得对!”

这背后,藏着上甘岭战场上最残酷的现实:时间就是生命,每一秒的浪费都可能意味着战友的牺牲。

当时,志愿军的通信条件,跟“联合国军”比起来,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美军光是一个步兵师就有1688部无线电话,145部密码机,甚至还有22架联络飞机。就连每个排都有无线电话和有线电话。驻东京的美远东司令部和华盛顿之间能实时开电传打字会议,他们的代表团在谈判时,随时能通过战术通信车跟后方请示。

可志愿军呢?初期一个军才只有375部电话机和69部无线电通信设备,这里面还有不少是抗战和解放战争时缴获的老旧装备,型号杂、通信距离短,和美军的师级单位相比起来,简直不够看。

团以上单位勉强能配少量无线电台,营级就只剩有线电话,到了连、排一级,只能靠旗语、哨子、军号、信号弹,有时候甚至得靠战士骑马或者徒步送信。



更麻烦的是,有线电话的线路还总被敌人的炮火炸断。



上甘岭战役里,“联合国军”的“范弗利特弹药量”可不是说着玩的,43天里往这小小的阵地投了无数炮弹和炸弹,很多地方的山头都被削低了好几米,埋在地下的电话线更是经常被炸得七零八落。

对前线战士来说,电话通不通,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及时收到命令,能不能呼叫炮火支援,关系到整个阵地的存亡。所以每次电话接通,都是通信兵们冒着生命危险抢出来的“宝贵机会”

他们心里都清楚,军长的慰问确实很暖心,但比起暖心的话,能多争取一秒钟传达命令,或许就能多守住一块阵地,多活下几个战友。

在战场上,通信兵们把通信设备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



1950年10月,彭老总刚刚到朝鲜大榆洞的时候,就因为志愿军和各部联系不上,陷入过险境。敌军已经到了15公里外的温井,最后还是118师及时赶到才化险为夷。

从那以后,大家就更明白了,通信就是部队的“神经”,断了“神经”,再勇猛的部队也没法发挥战斗力。

上甘岭战役打响之后,通信兵们面临的考验更是到了极致。其他战士遇到敌人炮火还能找地方隐蔽,可通信兵不行,线路一断,他们必须立刻冲出去抢修。

炮弹在身边爆炸,泥土和碎石砸在身上,他们顾不上疼,眼里只有找断点、接线路这一件事。前一个战士倒下了,后一个马上顶上去,没有丝毫犹豫。

15军的通信班班长牛保才,就是这些英雄里的一个。



一次战斗中,他负责维护北山到1营指挥所的线路,敌人的炮弹不断轰炸,线路频繁中断。牛保才一次次冲出去抢修,一颗炮弹飞来,炸断了他的左腿。剧痛让他浑身冒冷汗,但他知道线路不能断,咬着牙,拖着断腿一点点爬到断点处。

可等他找到电话线两端时,发现中间还差1米多的距离,而他带的备用线已经用完了。看着眼前的断点,想到指挥所还在等着联络,牛保才做出了个惊人的决定:他当机立断,用嘴咬住一根电话线,另一只手紧紧攥住另一根,让电流从自己的身体里穿过。

就是这样,他用自己的生命为战友们争取到了3分钟的通话时间。

团长的反击命令通过这用生命搭建的“线路”及时传达到各营,可牛保才却再也没能站起来,战后他被追记特等功,他的事迹后来也成了通信兵们的精神象征。

一直到现在,他当年所在的“钢铁电话连”,新兵的入连仪式上还保留着用手接电话线的传统,以此纪念这位英雄。



还有大家熟知的黄继光烈士,其实他也是15军的通信兵。

1952年10月19日下午,他所在的2营向敌人阵地反击时,被敌军的机枪火力死死压制,伤亡惨重。黄继光主动请缨去炸掉火力点,随后就带着两名战友冲了上去

途中两名战友先后牺牲,黄继光自己也中弹昏迷。等他醒来,看到战友们还在敌人的火力下抬不起头,他顾不上身上的伤,奋力扑向敌人的机枪眼,用身体堵住了枪口,为部队开辟了进攻道路。



除了这些牺牲的英雄,还有活着的“特等功”胡照春

上甘岭战役最艰苦的时候,坑道里的战士们极度缺水,嘴唇干裂得流血,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而坑道外不远处就有一个小水坑,却被敌人的火力严密封锁,想要过去取水,简直是在“闯鬼门关”。

胡照春看着战友们难受的样子,主动站了出来。他利用地形,在弹坑和掩体之间闪转腾挪,一次次躲过敌人的子弹,5天时间里,硬是从水坑背回了120壶水,救了不少战友的命。

正是因为见过太多通信斌的牺牲,知道每一次通话都来之不易,所以当那个通信兵打断秦基伟军长的慰问时,秦基伟瞬间就明白了对方的心思。



他马上收起了慰问的话,简洁明了地传达了作战命令,然后迅速挂断电话,把更多时间留给前线的联络。



在上甘岭的硝烟中,从来不缺这样让人热泪盈眶的故事。这些故事里,有将领们的坚守,有新兵的成长,更有无数普通战士用宝贵的生命写下的担当。

作为第15军的军长,秦基伟全程坐镇指挥所,心里记挂着前线的每一丝动静。



战役最吃紧的那段日子,他一连几天几夜都没沾过床,眼睛熬得布满血丝,桌上的作战地图都被手指磨出了浅浅的痕迹。饿了就啃几口压缩饼干,困极了就趴在桌上眯几分钟,耳边的电话铃声、电报敲击声就没停过,他心里清楚,自己多一分坚守,前线战士就多一分底气。

45师师长崔建功面临的压力更是常人难以想象。

战役打了没几天,部队就死伤过半,不少连队拼到最后只剩几个人。面对这样的困境,崔建功没有丝毫退缩,在电话里向秦基伟立下军令状:

“军长放心,45师就算打光了,阵地也绝不能丢!剩下一个连,我就去当连长;剩下一个班,我就去当班长,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敌人就别想跨过阵地一步!”

这份决绝,成了全师战士的精神支柱。



新兵胡修道的故事,更是让人体会到什么叫做“英雄不问出处”刚上战场的时候,他还是个会紧张到攥着手榴弹的手都发抖的年轻人。跟着老兵躲在战壕里的时候,更是连头都不敢往出探。

可真到了生死关头,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胡修道心里的胆怯就渐渐变成了勇气。在597.9高地的3 阵地,他独自一人扛起了防守重任。

敌人一波又一波地冲锋,他就借着弹坑和残破的工事,换着武器反击,手榴弹投完了就捡敌人的枪支弹药,从拂晓打到黄昏,硬是打退了敌人41次进攻,毙伤了280多个敌人,从一个新兵变成了人人敬佩的“孤胆英雄”。



这场惨烈的战役,足足持续了43天。在这不到4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志愿军和“联合国军”你来我往,反复争夺阵地几十次。敌人的冲锋更是一波接着一波,像潮水一样涌来,可志愿军战士就像钉在阵地上的“钉子”,一次次把敌人打退,前后共击退了900多次冲锋。

最终,志愿军战士们守住了阵地,挫败了敌人的“金化攻势”,但这份胜利,是用无数战士们的生命换来的。



如今我们再提起这段历史,记住的不仅仅只是冰冷的数字,更是这些有血有肉的英雄。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告诉我们:

如今的和平岁月,从来都不是什么“理所应当”,他们的故事,将永远篆刻在民族的丰碑上,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近史谈 incentive-icons
近史谈
近代史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213文章数 93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