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错误为啥让我承担?”浙江杭州,女子花费一万多在官网买了一台苹果手机,收到货后第一时间就花40块钱贴了个膜,可事后却发现收到的手机不像是国行的,客服表示可以退换,但贴膜的40块钱却无法承担,这一点女子是无法接受的
![]()
赵女士介绍,她下单的是顶配的iPhone 17 Pro Max,1TB存储,国行版本。可根据她了解,国行机器向来支持双卡,可她手里的这台,卡槽却只能塞进一张卡,于是怀疑自己买到的是港版
![]()
她赶紧找客服。客服态度倒不差,退换可以,但贴膜的钱不赔。理由就是他们提醒过要先验机,不负责贴膜费
这个说法对不对先放在一边,赵女士的心堵住了。她觉得这不是她的责任,她贴膜是因为信任品牌,结果最后成了自己吃亏
![]()
后来她找了媒体,苹果那边查了序列号,说确实是国行机。至于为啥变成了单卡,他们也没解释清楚,只给出一个让人更糊涂的答复
协商之后愿意送个原装充电器当补偿,赵女士也不想要,因为解决不了问题的根
说实话,这事儿之所以引起讨论,关键点不在四十块,而在“责任到底在哪”。消费者买东西,是对品牌的信任。验机这件事,大家当然都知道,但现实里很多人拿到新手机都会先贴膜再折腾功能。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因为默认官方发货不会出岔子。正因为这种信任,才会导致这一类的小损失格外扎心
这事放到谁身上,心里都不舒服。你把钱花到位了,流程也走对了,错不在你,却要你自己付代价,多少都有点说不过去。四十块不是天大的事,可背后的逻辑要讲清楚,这四十块为什么会产生,这四十块到底算谁的
我觉得,企业在处理这种问题时,应该把“情理”放在“规定”前面。过程中的误会是谁造成的,就该谁来兜底,哪怕补偿幅度小一点,也比把责任推给消费者强得多。四十块钱不是买不起,是不想在一件本不该承担的事情上委屈自己。大品牌的价值,也体现在这些细微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