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相机变成“文化翻译官”,当田野笔记里藏着土地的故事,14年来带着自己走村串巷的经历,把中国大地上的“文化密码”装进了这场展览。
从复旦大学的哲学书斋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研究桌,我始终揣着相机和本子“扎”在民间——跟着海南火山村的村民过公期,蹲在广西红水河边拍蚂拐节,凌晨逛深圳白石洲的夜市和城中村4平米卧室的逼仄,也体会过在临高冼太夫人庙看百年军坡多夜不免。
![]()
《白石洲的日与夜》
![]()
《信仰的30个瞬间》
这些年来,当我意识到自己14年来追求的影像和记录,不是“摆拍的风景”,而是庙宇烟火以及乡土里的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建设中依然保持传统性的虔诚、朴素,他们是城中村霓虹下的生活、非遗传承人指尖的温度,为生命的养护和安慰、祈祷所作的社区和精神灵魂上的工作。
![]()
《乐明影像》
于是我就想把那些“不显眼却很重要”的文化细节,变成大家能看见、能读懂的画面。今年感谢在海螺邦桑迪红老师的场地支持,和荔刻文化创始人崔静静女士的帮助下,促成了这场跨度多年的作品回顾以及展望。
当镜头成为跨越文化边界的桥梁,当田野笔记化作影像里的温度,我回想起以十四载光阴,在人类学的田野中沉淀出一场关于“扎根”与“看见”的视觉叙事。从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因为大量的田野工作顺利报送了本院的宗教学硕士,再到因此探索不止,远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跟随丁荷生教授学习。在学期间幸运地找到了热爱并且持续探索的学术课题,让我得以始终以“在场者”的姿态,将自己交付给那些被时光浸润的土地。
![]()
《翁贝子孙》
从海南火山村的公期信仰,到广西红水河畔的蚂拐节祭典;从深圳白石洲的午夜街巷,到临高冼太夫人庙的百年军坡。着十多年来,未曾在书斋里停留,而是带着相机与笔记本,在乡村庙宇的烟火中、在城中村的霓虹下、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尖间,完成一次次与在地文化的深度对话。这份热爱对我来说是孤独的沉静,只因为在沉静的观察和在场中,才能捕捉那些被主流视角忽略的“日常神性”,让每一幅影像都成为在地文化最鲜活的注脚。
![]()
《翁贝子孙》
这次展览就像一个“文化盲盒”,藏着我2014到2019年的“田野宝藏”:157张抓拍到的真实瞬间、4部记录生活的纪录片、3本手写的故事手工书,还有从民间搜集的老档案。希望大家来看展就跟着三个“解锁步骤”,一起读懂这些文化密码~
01 丁荷生的“信仰放大镜”
我的导师丁荷生,研究华南文化时发现仪式的历史标记,可以从分析仪式过程中找到历史遗存。我学着他的方法,在入选当年火热的摄影真人秀后前去拍摄广西蚂拐节——不仅拍村民举着竹编蚂拐游行的热闹,还凑近看老人给蚂拐系红绳。原来红绳是谢土地的“感谢信”,竹编蚂拐是和老天爷“聊丰收”的“对讲机”,这就把壮族人和土地的“悄悄话”拍明白了。
写文化不仅来自于观察,更是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地气”玩儿出来的!
![]()
《蚂拐节》
02 华南学派的“长期蹲点法”
我的导师和他一众好友被归类为“华南学派”研究者,我们这个派别呢,就是喜欢“在一个地方蹲很久,从小事里挖大故事”。我在海南的山头里蹲了14年,到杭州拍摄的时候还蹲在萧山打工夫妇回乡盖的小洋楼里。摄影书《楼红亚》命名了这个时代女性,我找出了她的老照片,因为采访聚齐了当年和她一起打工的小姐妹。20多年了,从深圳工厂的缝纫机回到老家生活,全家自主投资的家庭人生历程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之后,普通人的家族故事。从楼姐的生命历程里看文化的方法,就像从妈妈的针线筐里,看出一家人的生活味道的变迁。
![]()
《楼红亚》
03 魏明德的“对话小技巧”
我的第一个人类学老师魏明德(他是个法国人)说“带着你的本子下田野,别人说什么你就记录什么好了”。在《女博士说》里就亲自当记录着。于是沉淀了近10年之后无比感慨:我们都认识这么久了。因为这组摄影,我开始思考女性为何、凝视和观看的理论。而这些参与拍摄的朋友,是我第一次尝试把拍摄地点、编辑照片和选择发布的权力交给镜头前的她们来决定,而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
![]()
《女博士说》
2014年我差不多背着包环游了整个亚洲,期间既拍上海道观的祈福仪式,也拍台湾的烧王船。我发现不管是拜三清还是送王船,大家都想“日子顺顺当当、邻里热热闹闹”。
![]()
《信仰的30个瞬间》
这次展览里每幅照片旁都配着田野笔记作为图注,希望我能做你的导游和文化翻译。我解读的未必对,但是要多问和多听在场的人怎么说和理解。
历史人类学的“细节
仪式解锁区:看热闹更看“门道”
记忆解锁区:从“小人物”看“大文化”:这里放着《楼红亚》手工书,翻开就能看到楼阿姨1989年在深圳拍的工厂合影,旁边写着她的话:“在深圳想老家,就包粽子,闻着香味就像回家了”。还有《白石洲的夜》照片:夜宵摊老板用方言叫卖,租客们围在一起做手工。原来不管走多远,大家都会用老家的“老办法”过日子,这就是文化最“耐人寻味”的地方。
我的展览最特别的是,它不是“你看我拍”的单向打卡,而是“咱们一起聊文化”的派对。说到底,这场展览就是季博士用14年攒下的“文化故事集”,我想通过这些照片和故事告诉大家:咱们身边的每一个小习俗、每一件老物件、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都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活密码。
只要愿意停下来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就能解锁一个更有趣、更多元的世界——看见是这个世界抵抗无力和疲惫的魔力,也是因为从诞生之初睁开眼睛,理解这个世界的基础啊。
你可以在“田野笔记角”写下自己的“文化小发现”——“我奶奶过年必蒸的糖糕,是不是也算非遗?”;也能在文创区选冰箱贴,把祝福带回家。这里没有看不懂的学术词,只有听得懂的故事和摸得到的文化温度。
![]()
![]()
本次展览精选季怡雯博士2014年至2019年期间的10组摄影作品,共计157幅,4部纪录片和2本手工书。
艺术家及策展人介绍
季怡雯 ESG专家|历史人类学家 | 视觉传播实践者 | 国际驻地艺术家 | 社会创新与艺术融合推动者
复旦大学哲学本科、宗教学硕士,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博士,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经验,以影像为媒介探索区域经济文化肌理,通过艺术驻地、策展评审、视觉创作等多元实践,搭建学术研究与公共传播的桥梁。14年深耕中国区域经济文化研究,为艺术创作注入深厚的人文与历史视角。作为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擅长以纪实影像捕捉在地文化特质,作品聚焦“族群关系与文化适应动力”,兼具学术纪实性与艺术感染力。
也感谢这些作品在2014-2019年期间获得的创作资助和支持:包括源美术馆(绿芽基金会)、宁波国际摄影周(傅拥军老师工作室)、握手302(和的基金会)、大屋顶(万科基金会),以及复旦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奖学金和学术资源让我得以足迹覆盖国内外多个文化地标区域,同时在这些艺术驻地中,我以历史人类学视角为根基,通过摄影、影像纪录等形式,挖掘区域文化中的隐性文化价值。
由于越来越多地深入创作领域,我担任了广州纪录片节连续2届评委,参与纪录片作品评审、行业趋势研讨,希望为纪实影像艺术的发展提供专业视角。
希望未来我能更深入推动文化可持续性的研究,让艺术与社会创新结合,将视觉艺术融入ESG和社会创新项目,通过影像纪录、视觉传播等方式,为公益慈善、社会企业项目赋能,推动影响力投资与艺术传播的深度融合。
这是一次将14年区域经济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艺术创作素材并制作成文创产品传播传承理念的尝试。希望自己严肃严谨的作品既符合历史人类学的学术规范,又拥有艺术表达的感染力,探索出季博士出品的“学术型艺术创作”风格与方法。
以历史人类学为根基,以视觉影像为桥梁,让区域文化的细微肌理被看见、被传播,我坚信艺术不仅是审美表达,更是连接学术研究、公共传播与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致力于通过艺术实践促进文化认同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