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杨胜利 秦娇娇
“老板,您店里的差评,我们可以帮忙处理,效果立竿见影!”当因差评困扰而焦急的外卖商家接到这样的推销电话时,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
殊不知,这看似高效的“商誉提升”服务,背后却隐藏着一条非法获取数据、操控网络评价的黑色产业链。近日,由湖北省红安县检察院提起公诉的颜某等人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案,6名被告被分别处以三年至一年有期徒刑等刑罚。
11月14日,承办检察官介绍,2021年8月至2024年5月,颜某、张某、魏某共同成立多家网络公司,表面上从事技术开发,暗地里却干起了“数据贩子”的勾当。他们通过非法渠道购入数款所谓的“差评监测软件”,利用这些软件作为工具,从外卖平台服务器中非法爬取并获取包含差评的详细订单数据。
订单信息、消费者昵称,甚至是经过处理的虚拟联系方式……一条条本应受保护的数据,被颜某等人源源不断地窃取出来,总量高达6.5万余条。掌握了这些“情报”后,他们招募了柯某等人充当“外卖水军”,组建“客服”团队,开始有针对性地联系外卖商家。
“您好,我们使用专业技术,可以快速、精准地处理掉影响您店铺声誉的差评。”电话那头,“客服”们向商家如此承诺,一旦商家付费,颜某团伙便利用其非法获取的数据和软件权限,对平台系统中的差评进行删除,并向商家按条或套餐收费,短短数年时间,便非法获利高达100万余元。
“差评本是消费者行使监督权、反映真实意愿的重要方式,而数据黑产的介入,使其失去了原有的参考价值,不仅直接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也严重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承办检察官指出。
面对这一作案手法新颖、证据链条分散的新型网络犯罪,红安县检察院在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第一时间提前介入,引导取证方向。
通过梳理涉案人员详细的资金流水,并与软件后台截取的数据条数、商家证言等证据相互印证,最终精准认定该团伙非法获取数据6.5万余条、非法获利100万余元的犯罪事实,形成了完整、严密的证据链。
在扎实的证据面前,颜某等6名被告人均表示认罪认罚,并主动退缴了违法所得。经红安县检察院提起公诉,当地法院依法作出上述判决。
案件的办结并非终点。承办检察官意识到,此案暴露出的网络市场不正当竞争和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风险,绝非个例。如果仅惩治末端犯罪,而忽视了对源头和环境的治理,类似问题仍可能存在。
为此,该院在依法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充分发挥法律监督职能,依据办案中发现的问题,向相关部门公开送达了社会治理检察建议。
检察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一场针对“刷单炒信”“虚假评价”等网络乱象的专项整治行动在该县范围内展开。相关部门依法对查实的违规外卖商家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要求其合法合规经营,将重心回归到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本身。同时,加强异常数据的预警和监管,营造更加公平、透明、健康的网络消费环境。
![]()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