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公开中国轰炸计划:日本若敢走错半步,将被万枚导弹轰炸成渣
美国媒体关注到,中国多个导弹相关基地和工厂正悄然扩建。还报道说这些设施规模显著扩大,生产能力明显提升,这和美国在相关领域的发展节奏形成鲜明对比。
报道中还提到了,中国导弹生产基地呈现繁忙景象,导弹生产正在积极推进。与此同时,美方却面临导弹量产进展缓慢的困境,双方形成了强烈反差。
美国这么关心中国干嘛?自己家导弹产的这么慢还不关心一下自己?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扩建厂房,而是编织一张覆盖全国、高效且隐蔽的工业巨网。从西北戈壁的测试场,到东部沿海的组装车间,一张巨大的生产蓝图正在变为现实。整个体系已经完成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质变。
![]()
在北京附近,一个原本不起眼的设施自2020年以来面积直接翻了一倍,卫星图清晰地显示,这里正是专门生产东风-26的摇篮。
而在遥远的陕西和甘肃,庞大的厂区同样灯火通明,那里专注于制造导弹最核心的弹体与发动机。卫星甚至捕捉到了令人不安的画面:无数导弹弹体和关键部件,像木材一样堆积在生产基地里,等待组装。
效率是这个体系的灵魂。为了让这些致命的“快递”能以最快速度从工厂送达前线发射阵地,新建的铁路支线直接修到了厂区门口。更绝的是,部分基地还增加了大量地下隧道,导弹可以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完成转移,完美规避了头顶上虎视眈眈的侦察卫星。
![]()
这背后是天文数字般的资金投入。虽然具体数额保密,但公开的招标记录骗不了人,大量精密设备和特殊原料的采购订单,清晰地勾勒出了这条生产线的脉搏。
对比之下,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却深陷供应链困境,此消彼长之下,中国现在每年可以产出数百枚中程导弹,这种“下饺子”般的速度,让对手感到彻骨的寒意。
如此强大的生产能力,意味着解放军的战术思路早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传统的概念,已经升级为更具毁灭性的“体系瘫痪战”,追求的就是在最短时间内,让对手彻底变成聋子、瞎子和瘫子。
![]()
美国五角大楼过去总有一个乐观的前提:中国的导弹打个21天就会耗尽。现在看来,这个假设简直就是个笑话。源源不断的产能意味着,解放军可以发动持续时间更长、攻击波次更密集、规模大到让任何反导系统都感到绝望的饱和式打击。
CNN的报告借鉴了乌克兰战争的经验,模拟了一场针对日本的导弹攻击。这场模拟攻击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体系瘫痪战”,简单粗暴地分为三步,招招致命。
第一击就是“致盲”。开战数小时内,大约200枚东风系列导弹,会直接扑向日本全境的预警雷达站,尤其是北海道和九州的那些“眼睛”,以及“爱国者”等防空阵地。
![]()
这些导弹拥有高超音速和机动变轨能力,让拦截变得几乎不可能。结果呢?日本超过八成的雷达网络将被摧毁,彻底失去感知能力。
第二击那就是“断脉”。在对手变成瞎子之后,大约300枚巡航导弹将接踵而至,目标是舞鹤、大凑等海军港口的燃料库、弹药库和码头。这一下,直接切断了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后勤补给,再先进的军舰也只能趴在港里动弹不得,成为活靶子。
第三击直接“毁潜”。最后登场的,是约400枚具备隐身能力的导弹,它们可以精准打击横滨、神户等地的军工企业和核心造船厂。这一击旨在彻底摧毁日本的战争“造血”能力,让他在冲突中丧失自我修复的可能。
![]()
这种战术的核心,不是摧城拔寨,而是精确打击,瞬间瘫痪对手的指挥、感知和后勤系统。而且这还不是全部。在某些场景下,东风导弹甚至都无需唱主角,光是远程火箭炮、滑翔制导炸弹和无人机蜂群这些一整套下来,就足以让对手喝一壶了。
中国的导弹产能压在了区域内所有对手的心头,尤其是日本。这种压力正在催生一种危险的连锁反应。
今年11月7日自称是安倍“继承人”的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发表了极其激烈的言论。她声称中国若武力统一台湾,将对日本构成“存亡危机事态”,日本可以据此行使集体自卫权。这番话,几乎就是在战争边缘疯狂试探。
![]()
言语上的强硬,伴随着行动上的冒险。日本一面宣布向美国采购多达1000枚“战斧”巡航导弹,另一面则在加紧研发自己的高超音速武器。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一丝安全感,但这无疑是在玩火。
中国火箭军的首要打击目标清单上,驻日美军基地赫然在列。中国毫不客气地警告:日本若敢在台海问题上走错半步,等待它的将是中国数万枚东风导弹“包饺子”式的全面打击。再加上福建号航母的正式入列,这种威慑变得前所未有的真实和沉重。
试图通过对等的军备竞赛来抵消中国的产能优势,在经济和时间上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局面迫使各方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美方有观点认为,中国扩建导弹设施,就是为了武统台湾做准备,旨在无限抬高外部势力干预的成本。
![]()
但也有不同声音。比如美国一些精英其实心知肚明,美军的实力早已不足以完全压制中国。他们大肆宣传“中国威胁论”,更像是一种政治策略,目的就是向国会申请更多的军费。
而所谓的武统,专家威廉·阿尔伯克基就估算,经历了俄乌冲突的教训后,统一台湾所需导弹数量将是“指数级增长”的,这也是产能扩张的驱动力之一。
当军事威慑的天平已经发生显著倾斜,外交手段就不再是众多选项之一,而可能成为避免冲突的唯一理性路径。报告中提出的建立军事热线、通报军力动态、对演习活动进行约束等建议,听起来像是老生常谈,但在今天却有了千钧之重。
![]()
毫无疑问中国导弹工业体系的“产能优势”已经成为重塑西太平洋战略格局的核心变量。它改变的不仅仅是武器库里的数字,更是威慑与反威慑背后最底层的逻辑。
它在军事层面提供了速战速决、彻底瘫痪对手的战术可能,更在外交层面,将一种非对称的压力施加给每一个潜在的对手,迫使他们重新评估风险与代价。
当一方拥有了近乎“无限弹药”的能力,传统的军事对抗逻辑就行不通了。最终所有身处局中的玩家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
如何在这种全新的实力现实面前,放下幻想,通过真正的政治智慧去重建战略互信和管控渠道,是这个时代对该地区所有人的终极考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