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短乏力不是体质弱,是补中气、升清阳,益气妙招体力好、不犯困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黄帝内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许多人常感气短乏力,动辄疲惫,总以为是体质虚弱所致。

便一味进补温热之品,却不见好转,反而愈发困倦。

殊不知,这背后的根源并非简单的虚弱,而是"中气不足,清阳不升"。

中气?何清阳?

《黄帝内经》有言:"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

这清阳之气若不能上升,人便如负重登山,步步艰难。



而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一生专研脾胃,著《脾胃论》传世,其中对中气的论述,至今仍是中医养生的圭臬。

李东垣为何独重脾胃?他所创的补中益气之法,为何能传承八百余年而不衰?这其中究竟藏着怎样的养生智慧?当我们感到气短乏力、精神不振时,古人又是如何调理的?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背后蕴含着怎样深刻的生命哲理?

金代明昌年间,河北真定府有位医者名叫李明之,字东垣。此人自幼体弱多病,二十岁时母亲因脾胃之疾离世,群医束手无策,这让他痛心疾首,立志学医。他遍访名师,终于拜在易水学派张元素门下,专研医理。

有一年,河北大旱,百姓颗粒无收,不少人饿得面黄肌瘦,气短乏力。当时官府虽发放粥米救济,但许多人吃了反而病情加重,有的甚至卧床不起。李东垣亲眼目睹这一切,心中疑惑:明明有了吃食,为何反倒更加虚弱?

他深入灾民之中,细细诊察,发现这些人虽然饥饿,但脉象并非单纯的气血两虚,而是中气下陷,清阳不升。《内经》有云:"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这些灾民长期饥馁,脾胃受损,即便吃了食物,脾气也无力将精微上输,反而加重了脾胃的负担。

李东垣找到一位年约四旬的农夫,此人面色萎黄,说话有气无力,稍一活动便气喘吁吁。农夫说:"先生,我这病怕是没救了。起初只是觉得累,后来连话都说不动,现在就连躺着都觉得胸口压着块石头,透不过气来。"

"你可曾觉得头晕目眩,四肢困倦?"李东垣问。

"正是如此!"农夫叹息,"我原本是个种地的,挑百斤担子如玩一般,如今连锄头都拿不稳。邻里说我是耗尽了元气,这辈子怕是好不了啦。"

李东垣摇摇头:"你这不是元气已竭,而是中气下陷。"他取过农夫的手,细细把脉,只觉脉象虚软无力,重按几近无脉。"你看,你的脉象虽虚,但并非绝脉,说明元气尚在,只是中气不足,无力托举清阳上升。"

农夫不解:"中气?清阳?这是什么意思?"

李东垣耐心解释:"人身之气,分为先天与后天。先天之气禀受于父母,藏于肾中,为元气;后天之气得于水谷,化生于脾胃,为中气。这中气者,居于中焦,如车之轴,四方之枢纽也。中气足则清阳上升,人便精神饱满;中气虚则清阳不升,人便困倦乏力。"

"那什么是清阳呢?"农夫追问。

"清阳者,水谷精微之清气也。"李东垣说,"《内经》讲'清阳出上窍',这清气上升则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清阳发腠理,则四肢轻健,活动自如。你现在头晕乏力,正是因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浊相干所致。"

农夫似懂非懂,只问:"那该如何是好?"

李东垣沉吟片刻,说:"治病必求于本。你的根本在于脾胃受损,中气下陷。我给你开个方子,名为补中益气汤,专治中气不足、清阳下陷之症。"

他取出纸笔,写下方子: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农夫拿着方子,面露难色:"先生,这药材金贵,我恐怕……"

李东垣摆摆手:"你且放心,这药我包了。但用药只是一时之计,要想根治,还需从日常调养入手。"

此后数日,李东垣不仅给农夫煎药,还悉心教他调养之法。他说:"你每日清晨醒来,先不要急着起身,在床上静卧片刻,双手搓热,按揉腹部,顺时针三十六圈,逆时针三十六圈。这叫做'摩腹',能健运脾胃,助升清阳。"

农夫照做几日,果然觉得腹中温暖,早起时的眩晕也轻了许多。李东垣又说:"饮食上切忌生冷油腻,要吃温热易消化之物。你现在脾胃虚弱,若吃寒凉之品,如同雪上加霜。"

"那我该吃什么呢?"农夫问。



"小米粥最好,"李东垣说,"小米色黄入脾,性温和胃,最养中气。每日早晚各一碗,加几枚大枣同煮,更能补益气血。另外,山药也是好物,蒸熟了吃,既补脾又益肺。"

农夫连连点头,又问:"除了吃药和吃食,还有什么要注意的?"

李东垣笑道:"最重要的,是养心神,少思虑。《内经》讲'思伤脾',你整日忧心忡忡,脾气如何能升?每日午时,找个安静处坐一坐,闭目养神,什么都不要想,让心神安宁下来。"

"就这样坐着就行?"农夫有些疑惑。

"就这样坐着,"李东垣说,"你若觉得坐着无聊,可以默念几遍'呼'字。道家有六字诀,'呼'字对应脾脏,轻轻念出,能助脾气升发。"

农夫依言而行,一个月后,竟能下地干活了。他兴冲冲地来找李东垣:"先生,您这法子真灵!我现在不但不觉得累,说话也有力气了,头也不晕了!"

李东垣仔细为他把脉,发现脉象已较之前有力许多,便说:"你的中气已渐恢复,但切不可大意。脾胃之病,最忌反复。你要继续坚持摩腹、食粥、养神这些法子,才能彻底康复。"

农夫连连道谢,又问:"先生,我还想知道,为什么摩腹、吃粥、静坐就能让人有力气?这其中有什么道理?"

李东垣正色道:"这个问题问得好。你可知道,人的脾胃为何称作'后天之本'?"

农夫摇头。

"《内经》讲'人以胃气为本',又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李东垣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也,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你想想,仓库若空了,全家人都要挨饿;脾胃若虚了,五脏六腑都得不到滋养。"

"那为何叫'中气'呢?"农夫继续问。

"因为脾胃居于中焦,"李东垣解释,"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中焦就是脾胃所在,它把吃进去的食物腐熟消化,化为精微,这个过程需要气的推动,这气就叫中气。中气足,脾胃运化有力;中气虚,脾胃运化无权。"

农夫若有所思:"那清阳又是怎么回事?"

"清阳者,水谷精微之清轻部分也,"李东垣说,"脾主升清,意思是脾能把食物中最精华的部分,向上输送到心肺,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布散到全身。你想想,树木要生长,必须根部吸收的养分能够上达枝叶;人要有精神,必须脾胃化生的精微能够上达头目。这就是'清阳出上窍'的道理。"

"我明白了!"农夫恍然大悟,"所以我之前头晕乏力,就是因为清阳升不上去?"

"正是如此,"李东垣点头,"你长期饥饿,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无力推动清阳上升,反而清气下陷,浊气上逆,所以才会头重脚轻,气短乏力。"

农夫听到这里,又问了一个关键的问题:"先生,您刚才教我的那几个法子——摩腹、食粥、静坐、念呼字,看似简单,但为何能够补中气、升清阳?这其中必有深意吧?"



李东垣捋须微笑,说:"你这一问,正问到了根本处。

这四个法子,看似寻常,实则暗合天地运化之机,蕴含着养生的至理。

不过这其中的奥妙,说来话长……"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