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最近在国会公开表示,如果中国大陆对台湾使用武力,可能触发日本安保法的所谓“存亡危机事态”,意味着日本自卫队可以行使集体自卫权,直接武力介入台海。
这句话的分量很大,因为这是日本现任首相第一次在正式场合打破长期“战略模糊”政策,公开把台湾问题和日本安全利益绑定在一起。
更关键的是,在中方多次严正交涉后,她依旧拒绝撤回,事态迅速升级。
中国外交部连续发声,不止是惯常的外交辞令,而是明确警告: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中的核心,绝不容外部势力干涉,日本若胆敢武力介入,将被视为侵略行为,中方必将迎头痛击,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
![]()
把话说到这种程度,背后就是中国在今天的综合实力和战略自信,14亿中国人都已经准备好了。
军事对比很直接,中国军队总兵力约200万,而日本自卫队不到20万。
海军方面,中国有超过400艘现役军舰,其中3艘航空母舰,潜艇数量达到85艘,含核潜艇,日本只有约100艘舰艇和20艘常规潜艇。
空军部分,中国已经列装了数量可观的歼-20隐身战斗机,配合完整的早期预警体系和火箭军的战略打击能力,可以在开战初期对对手实施饱和攻击。
![]()
台湾问题纯属中国内政,这是中方在各个场合一再重申的立场,国际社会也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日本在历史上殖民台湾长达半个世纪,曾多次以所谓“存亡危机”为借口发动侵略,这是中国人民不可能忘记的历史经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台湾光复80周年,在这样的时间点,日本作出这种表态,无异于在中国人最在意的历史记忆上再度挑衅,不可容忍。
如今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高市早苗不仅是在国内政治圈里讲话,她的言论和动作很可能与美日军事一体化进一步深化有关。
![]()
一旦日本明确把台湾问题纳入自身防务范畴,这意味着在潜在冲突中,美日会有更紧密的联合行动,美国的军事力量会更容易在日本本土利用基地对中国进行包卫和压制。
这种战略意图对中国来说十分清晰,也会促使中国在军事和外交上同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地区局势被外部势力胁持。
我方的回应这次是多层级的,从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到副部长孙卫东,再到新华社、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都传递了一个一致的信息:这种挑衅是不能容忍的,不纠正就要承担后果。
甚至,解放军的官方账号还直接在境外社交平台发布日文海报,正面警告日本“介入台海必迎头痛击”,这很少见,说明军方舆论已经直接参与到对日本的表态中。
![]()
从战略层面看,日本的军事力量在区域防御和装备质量上确实有一定优势,它的宙斯盾系统、潜艇噪声控制水平在国际上都不弱。
但问题是整体体系作战能力和持续战力,中国已经在多个领域形成压制。
比如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依靠东风-21D、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空警-500预警机和PL-15远程空空导弹,可以在几百公里外发现并打击对方舰队,配合固定水下声呐网,能够在战区控制性上占优。
而日本的军事体系过于依赖美国,战略自主性不足,一旦出于美国的盟约将自身卷入台海冲突,本身也可能被迫接受中国的全面反制,这种代价是它难以承受的。
![]()
中国的这种强硬表态,本质上就是告诉日本和所有想干涉台海的外部力量,今天的中国不是几十年前的中国。
经济和军事实力的提升让中国在维护国家统一的路上有了更多的实际手段,也有了面对压力的底气。
这种底气在外交场合表现为坚定立场,在军事上表现为充分准备。
中国不断强化东海、南海的海军和空军部署,持续提升战略导弹部队的作战能力,就是为了确保在任何突然情况出现时,可以迅速形成反击态势,不给对方任何可乘之机。
如果日本真的敢以武力介入台海,不管以什么借口,中方都会视为直接的侵略行为。
![]()
这不仅仅是法律定义上的“侵略”,更是触碰了中国国家安全的底线,面对这样的情况,14亿中国人,包括外交、军事、经济各战线,都会形成一致的应对。
对中国而言,台湾是必须统一的,统一的过程不容任何外部势力插手。
所以今天的形势很明确,日本的这番挑衅言论已经受到了中国的全面回应,而且这种回应不仅是警告,也是一种战略宣示:任何外部干涉都将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中国不怕冲突,但更希望通过明确的力量展示,让对方在做决定前感受到现实压力,从而避免局势走向失控。
14亿人都准备好了,在台海问题上,这次不仅要揍,还要打得对方彻底服气,只有这样,未来才能避免重复同样的挑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