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37年,王德民出生于唐山一个特殊的家庭——留美归国的父亲曾任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瑞士籍母亲是精通四国语言的高校教授。出生5个月后,“七七事变”爆发,战乱岁月让“国家不强大就会被欺凌”的信念深深烙印在他心底。因家庭环境特殊,他自幼英语流利,却直到四年级才启蒙汉语,靠着死记硬背攻克语言难关,默默积蓄着知识的力量。
![]()
1955年高考,王德民9门功课近乎满分,却因混血身份被清华、北大拒收。这份意外的挫折,反倒让他与石油结下不解之缘——他被北京石油学院录取,从此踏上“科技报国”的初心之路。高二时,他在“吴运铎班”聆听《把一切献给党》的报告,7小时的赤诚分享让他泪流满面,“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誓言,成为日后人生的重要指引。
![]()
1960年,松嫩平原发现特大油田的消息传来,23岁的王德民热血沸腾。他回绝母亲的挽留,放弃留京机会,在志愿书第一栏郑重写下“党的需要,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毅然奔赴松辽油田。彼时的大庆,“青天一顶,荒原一片”,他住进四处漏雨的牛棚,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白天与工人一起拉动百斤重的绞车,夜晚在煤油灯下自学热传导数学、水力学,常常钻研到凌晨两三点。为查资料,他曾半夜穿越苞谷地步行2公里,成为图书室“随时能借书”的特殊读者。
![]()
油田开发初期,国际通用的“赫诺法”测压误差极大,数百口油井的数据混乱不堪。王德民暗下决心:“中国必须有自己的测压法!”历经100多天攻关,1961年除夕之夜,24岁的他成功推导出“松辽法”,精度比“赫诺法”提高两倍,成为世界第三套不稳定试井测压公式,至今仍在大庆油田应用,累计测试超百万井次。
![]()
此后,这位“油田拓荒者”不断攻克技术难关。28岁时,他研发钢丝分层测试技术,让我国分层开发技术跻身世界领先;面对油田“两降一升”的困境,他发明偏心配产配注工艺,大幅提升配水合格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首创“限流压裂法”,一次可压开70个薄油层,让7亿吨难采储量“起死回生”。当西方采收率仅30%时,他耗时十年攻克聚合物驱油技术,将大庆采收率提升至70%,建成全球最大化学驱油基地,震惊国际石油界。
![]()
面对西方国家的高薪聘请,王德民断然拒绝:“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大庆。”57岁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他仍深耕科研一线,退休后二十余年持续攻关四次采油技术。83岁时,他主导的“井下油水分离同井注采”工艺通过验收,让关停13年的废弃油藏重焕生机,引发全球老油田复采变革。如今87岁的他,依然每天工作12小时,错开电梯高峰准时到岗,坚持健身保持体力,只为“让石油产量再往上翘一点”。
![]()
六十余载荒原坚守,王德民斩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24项省部级以上大奖,手握24项发明专利,发表论文90余篇。2016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210231号小行星命名为“王德民星”,以表彰他对全球石油技术的卓越贡献。他的儿子王研继承父业,父子两代人续写着与油田的约定。
![]()
从被顶尖高校拒收的“特殊考生”,到扎根荒原的“石油泰斗”;从牛棚里的执着钻研,到星空中的璀璨荣耀,王德民用一生诠释了“做就要做一辈子”的坚守。他兼跨20多个学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技术突破筑牢国家能源安全屏障。这位“最帅院士”的传奇,不仅在于颜值与才华,更在于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赤诚,在于用一生坚守诠释的大庆精神。正如“王德民星”照亮寰宇,他的报国之志与创新精神,终将永远激励后人在奋斗中书写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