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
希腊最大岛屿克里特岛是爱琴海上的明珠,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今年7月,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四十七届大会决定将克里特岛的米诺斯宫殿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爱琴海畔交织着神话与历史的古老文明再度引起世人瞩目。
克里特岛地处埃及和希腊之间,自古就是地中海的交通要冲和贸易重镇。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中曾描述这里是“一片美丽富庶的土地,岛上人口多得数不清,城市有90个。”古希腊神话中克里特之王米诺斯的故事也广为流传。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克里特岛的上古文明痕迹逐渐湮没于历史尘烟,其真实的历史一度未被严肃对待。
4000多年后,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在克里特岛展开系统发掘,于20世纪初出土大批建筑遗迹和文物。此后,考古学家们在岛上各处陆续发掘出遗址,最终证实克里特上古文明的存在,并将其命名为“米诺斯文明”。米诺斯文明的出现早于希腊大陆的迈锡尼文明,成为希腊文明乃至欧洲文明之链上的第一个环节。
驱车驶出克里特首府伊拉克利翁城区,沿着蜿蜒山路,成片橄榄树与葡萄园在阳光下铺展开来。不多时,克诺索斯王宫遗址出现在眼前,这是米诺斯宫殿遗址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在神话中,克里特之王米诺斯为囚禁牛首人身的怪物而建造迷宫。雅典国王忒修斯杀死怪物后,依靠米诺斯女儿送出的线团走出迷宫。伊文思在发掘后认为,克诺索斯正是神话故事中迷宫的原型。
漫步克诺索斯,便能体会到伊文思如此推断的理由。遗址占地面积达2.2万平方米,建筑群分为东西两部分,围绕着中央庭院布局,上千间宫室通过长廊和大门连接在一起。工匠大量运用台阶,令楼层错落有致,廊道迂回、宫室交替,宛如进入真正的迷宫。考古学家证明,克诺索斯建筑群曾拥有完善的供水与采光系统,人们的生活环境较为舒适。走过残垣断壁,进入修复后的王座厅、双斧厅等房间,依然可以想见昔日繁华景象。
返回伊拉克利翁,市中心的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成为了解米诺斯文明的另一扇窗口。通过馆藏的各类文物,人们得以窥见当时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最令人惊叹的藏品无疑是克诺索斯出土的壁画残片,历经3000多年时光洗礼,依然保持着光鲜色泽,经考古学家修复后,古代克里特人笔下的自然与社会图景便栩栩如生地重现眼前。
古代克里特人似乎对牛格外钟爱。博物馆中陈列着不少牛头杯和牛形项链等器具,造型流畅、工艺精美,牛头上甚至雕刻着表现牛毛的刻纹图案。镇馆之宝《跳牛图》壁画描绘了表演者跃过公牛的场景:他双手抓住牛角,身体顺势被牛头甩高、越过牛背,最后在公牛身后落地。时人通过跳牛运动展现力量与勇气,与如今的斗牛表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关于牛头怪的神话传说看似荒诞不经,却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体现着古代克里特人对牛的世俗崇拜。
璀璨的米诺斯文明已被近现代考古发掘充分证明。遗憾的是,伊文思为了再现自己心目中的“米诺斯迷宫”,使用水泥等现代材料对遗址进行过度复建,并且加入大量个人推测和艺术想象。在如今的克诺索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伊文思当年复建的深红色立柱,这种“破坏性保护”让人哑然失笑,也促使人们反思如何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尊重遗迹原貌,秉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保留真实的时间痕迹,而非重塑一个想象中的过去。
中国与希腊同为文明古国,当米诺斯文明的曙光照耀爱琴海畔,夏商文明也在中华大地崭露锋芒。近年来,米诺斯文明正愈发受到中国社会和学界关注。中希文明互鉴中心多次组织青年访学项目,赴克里特岛考察克诺索斯等遗址。今年4月,“代达罗斯:希腊克里特岛的神话”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展,这是中国首个米诺斯文明专题特展,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珍藏的170余件(套)珍贵文物与公众见面,《跳牛图》壁画的复制品吸引着游客打卡留念。随着中希文明互鉴的不断深入,米诺斯文明将在万里之遥的东方古国收获更多同好与知音,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等领域的合作将延续这场跨越数千年的文明对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