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与财产的边界纠葛,往往最能触动人心。央视《法治深壹度》近期报道的一起上海家庭官司引发热议:一对年迈父母将亲生儿子、儿媳及年幼孙女告上法庭,要求三人搬离自家房产。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的法庭上,被告席上的小夫妻数次情绪失控落泪,这场至亲间的诉讼背后,藏着跨越数年的承诺与怨怼。
口头承诺的 40 平婚房,成婚约的 “定心丸”
![]()
2015 年,上海小伙顾先生在工作中结识同事王女士,相恋数月后谈及婚嫁,房子成为绕不开的议题。顾先生家中有一套位于彭浦的老房,面积仅 40 平方米,他向父母提议卖掉老房,置换一套更宽敞的婚房,却遭到明确拒绝。
“我爸妈说,彭浦的房子现成的,你们住进去就行,结婚以后也能一直住。” 顾先生将父母的答复带给王女士。彼时王女士已有过犹豫,她向顾先生直言:“要是没地方住,咱们不如分手。我自己婚前就有一套房,没必要嫁个没地方落脚的人,给自己留隐患。”
王女士并非看重物质,她身边一位朋友罹患癌症的经历让她更在意情感依靠,热恋中顾先生的体贴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安全感。“我从没要求必须买新房,” 她后来回忆,“我图的是诚意,一开始他说要卖房组建家庭,我觉得这人靠谱。后来他说父母不同意,我也没计较,那房子才 40 平,真图房子我大可找条件更好的,何必选他?”
真正让王女士点头嫁人的,是公婆那句带着承诺的话:“这房子以后就是你们的婚房,等我们百年之后,分给你姐姐一份,主要还是归你们。” 顾先生也因此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婚后小夫妻因经济压力暂不打算生育,公婆还主动劝说:“别有压力,房子给你们一直住着,放宽心。” 这份口头承诺,成了王女士走进婚姻的 “定心丸”。
搬回诉求引爆积怨,两代人各有难言之隐
从新婚燕尔到对簿公堂,数年时光里,这个家庭的裂痕早已在日常琐碎中悄然滋生。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副庭长吴瑛梳理案情时发现,当初老两口为了让儿子儿媳住得安稳,主动搬去和女儿同住,可生活习惯的差异很快引发摩擦。
![]()
老人早睡早起,女儿一家作息偏晚;老人饮食清淡节俭,女儿家更偏爱重口味且消费观念开放,日常相处中的磕碰让老两口愈发不适。他们多次找儿子儿媳协商,提出想搬回自己的老房居住,却遭到拒绝,矛盾就此埋下伏笔。
与此同时,小夫妻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变化。他们变卖了王女士的婚前房产,在上海市中心置换了一套商品房,随后又在郊区申购了一套经济适用房。老两口的诉讼代理人许乐律师透露,郊区经适房的首付款全由老人出资,其中一部分还是老两口向自己的姐姐、姐夫借来的,“老人当时没想着在房产证上加名,觉得这房子本就是给儿子小家庭改善生活的。”
在老两口看来,儿子儿媳名下已有两套房产,自己想回自家房子居住合情合理。可小夫妻的现实困境同样棘手:市中心的商品房面积狭小,根本住不下三口人;郊区的经适房地理位置偏远,每天通勤要耗费两小时以上,年幼的孙女刚上幼儿园,正是需要老人帮忙照看的阶段。当老人的搬离要求变成法院传票,小夫妻的委屈瞬间爆发。
“如果当初没有‘房子给你们一直住’的承诺,我根本不会嫁进来。” 王女士在法庭上情绪激动,“哪怕是农村,结婚也得借钱盖间房吧?谁家结婚连个落脚地都没有?难道要我婚后住鸡舍不成?没能力可以不娶,为什么要骗我?”
孙女 44 天 ICU 的情感裂痕,双方各执一词
王女士坦言,房产纠纷只是导火索,真正让她心寒的,是结婚生子过程中积累的诸多不满。筹备婚礼时,她发现婆家连首饰都没准备,同事闲聊时说 “我公公给了 12 万买首饰”,让她忍不住质问顾先生:“你们家是想白捡个媳妇吗?”
更让她耿耿于怀的是,公婆反复强调 “亲戚都嫌咱家穷,婚礼酒席一定要菜好”,可最终这笔酒席钱全由小夫妻承担,老人分文未出。这些不满虽被婚后的平淡生活暂时掩盖,却在孙女出生后彻底爆发。
顾先生的女儿早产,出生后立刻被送进重症监护室,第一天的治疗费就超过 2 万元,44 天的 ICU 生涯总共花去十几万元。“那段日子我天天上班,全靠我老婆一个人守着孩子,” 顾先生红着眼眶说,“我早上做好早饭出门,她得等到我晚上下班才能吃上口热饭,连上个厕所都得掐着时间,我爸妈从头到尾一句话都没问过,更别说帮忙了。” 这份冷漠成了两代人之间难以弥补的鸿沟。
但在老人的叙述里,事情却是另一个版本。老太太说,儿媳坐月子时,自己每天天不亮就乘公交车赶过去照顾,整整一个月从未间断。孩子住进 ICU 后,她特意让儿子把儿媳的母乳冰冻保存,自己每天乘地铁辗转一个多小时送到医院,坚持了近二十天。
没有及时的沟通,让双方的付出与委屈都成了 “独角戏”。误会像雪球越滚越大,当老人再次提出搬回老房被拒后,一纸诉状递到了法院,所有积怨彻底引爆。
调解下的亲情让步,法律难强制人心
![]()
庭审现场,顾先生和王女士数次情绪激动,言语间满是被 “欺骗” 的愤怒与委屈。但法官吴瑛在前期沟通中发现,小夫妻并非蛮不讲理,他们的抗拒更多源于情感上的无法接受 —— 那句支撑他们走进婚姻的承诺,如今成了 “空头支票”,加上现实生活的压力,让他们难以理性面对。
法官反复穿梭于双方之间,既向小夫妻释明房产产权归属的法律规定,也让老两口理解儿子儿媳的现实困境。最终,双方在法庭上达成调解协议:老两口放弃要求儿子儿媳支付房屋占用费的诉求,给予小夫妻三个月的宽限期,顾先生和王女士承诺在此期间搬离案涉房屋。
“法律可以强制交付房屋钥匙,但是却无法强制交付双方之间的亲情。 ” 吴瑛的这句话,点醒了情绪激动的双方。老两口的让步给了亲情留足余地,小夫妻也正视了房产产权的法律事实。
法院后续回访得知,顾先生和王女士提前完成了搬离,老两口顺利回到了熟悉的老房。如今双方的生活都回归了平静,那场撕破脸皮的诉讼,终究没能彻底斩断血脉相连的羁绊。
![]()
网友在相关报道下留言热议,有人心疼小夫妻的委屈,有人理解老人的无奈,更多人感慨 “亲情里的承诺要慎重,沟通更要及时”。这场官司留下的,不仅是一份调解书,更是关于家庭相处的深刻思考。
1 篇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