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里那本一直蒙灰的《科学小实验》突然又被翻出来了,我儿子抱着它不撒手,缠着我问:“爸爸,啥时候能去实验室做火箭?”这话说得我心头一颤。前不久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了份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我啃了整整一个周末,越看越坐不住。
![]()
原来从今年起,孩子上学不再是光靠考卷定乾坤了。分数依然重要,但不再是唯一标尺。以后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科技素养数字画像”,你家娃拼装机器人时的专注劲儿、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节水装置时的点子,全都会被记下来。这不像以前,只看最后一张成绩单——动手能力强、爱琢磨问题的孩子,终于有了发光的机会。
![]()
更神奇的是,课堂也要“变天”了。文件里提到要推“双师课堂”,意思是一个班,两位老师,一位是学校的科学老师,另一位可能是研究所的工程师,甚至是某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员。我查了下试点案例,去年江苏有个中学真把中科院的专家请进来了,带着学生做云端仿真实验,连量子通信都摸了个边。以后这种课常态化,农村娃也有机会参与,不再只是城市孩子的福利。
课程内容更是大改。小学阶段主打一个“玩中学”,编程、机器人、3D打印都能接触;初中开始干点“正经事”,比如解决社区的实际问题——怎么让垃圾分类更智能,怎么优化路灯节能系统;到了高中,直接上真家伙,搞微型科研项目、进企业实训基地。听说有些学校已经在试水元宇宙虚拟实验室,戴个头显就能做化学实验,不怕炸试管了。
最让我动容的是,科技馆、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后要定期向中小学生开放。不仅如此,家庭还能申请“家庭科技工具箱”,里面有基础实验器材,连电池、传感器都配齐了,周末爸妈陪着孩子在家折腾,那画面想想就暖。
时间表也列得清清楚楚:2030年体系基本建成,2035年全面铺开。我那才上幼儿园的小儿子,正好赶在这波浪潮里长大。说实话,我们小时候盼着“长大当科学家”,现在的孩子,可能真有机会摸到星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