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大妈今年58岁,平日里就是个急性子,什么事都喜欢“放在心上”。邻里之间闹点矛盾,她总是生闷气;家里人说句话,她也容易多心。
有一次煮饭时,家里水管漏了,刚好有人敲门来推销,王大妈一气之下,心口发闷,感觉“喘不过气”。晚上还没有缓过来,被家人送去医院。
医生检查后不仅发现血压高,还查出心脏功能受损,医生叹气道:“很多病,其实真的是‘气’出来的”。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在想:情绪真的能引发疾病甚至“气死人”吗?这不是老一辈的迷信吗?其实,科学研究早已证实,长期处于负面情绪,确实会诱发多种严重疾病。
尤其下面要说的这4种病,很多人都忽视了致病的“隐形杀手”,第3种甚至很多年轻人也在悄悄中招。到底哪些病是“气”出来的,又该如何调节?继续往下看,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我们都知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谁都会遇到“糟心事”;但你可知道,在医学里,“生气”绝非一句气话。数据显示,超过1/3的中国成年人自认情绪压力大,其中,情绪不良带来的健康改变已越来越被重视。
情绪与健康息息相关。根据《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22年刊文,持续愤怒或压抑的人群,罹患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风险上升了约14%。
道理很简单:人体在愤怒或极度抑郁时,肾上腺素、皮质醇骤增,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血管收缩,等同于“高强度运动”却没实际锻炼效果。而“生闷气”时,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管长期收缩、内皮受损,不仅容易诱发心脏病,还和免疫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
不久前,协和医院一项针对876名中老年患者的随访研究显示:频繁生气者2年内“心脑疾病发作率”约为18%,而情绪平稳人群仅6%。专家提醒,“气”其实是身体的一种警告信号,如果长期得不到疏解,很多疾病就会悄然而至。
高血压和心脏病。愤怒时,血管剧烈收缩,短时间内血压可上升20-40mmHg,心脏需加倍工作,因此急性心梗、心律失常突发的诱因中,激烈情绪排在前三。
脑卒中(中风)同样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柳叶刀·神经病学》曾发表中国队列研究,生气后一小时内,中风风险上升约300%。就是那些让你“血压上头”的小事,很可能是沉默杀手。
![]()
消化系统疾病也是典型的情绪病。多项文献表明,7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明显情绪诱因。生气导致胃酸分泌增多、肠胃蠕动紊乱,出现胃痛、腹泻或便秘。你有没有过“气得胃疼”或“压力大就拉肚子”?其实真不是矫情。
免疫力失衡、皮肤病以及甲亢、糖尿病等慢病。长期情绪压抑的人,白细胞活性降低,慢性炎症反应提升,感染和癌变风险也会增加。
短期来看,容易出现头晕、胸闷、心跳快,甚至有的人会突然晕厥。而长期处于愤怒、抑郁等情绪中,心脑血管风险升高约2.5倍,消化系统疾病反复发作,睡眠障碍、免疫力紊乱随之而来。专家还发现,频繁生气的人比同龄人“老态”提前3-5年。
但令人欣慰的是,“气”其实可以调节,也真的能变好。权威心理医学数据表明,70%以上的负面情绪通过科学方式可自我调节。只要你愿意,从今天多做几件简单的事,健康状况真的能够明显改善。
学会表达而非压抑情绪。生气时不妨说出来,找亲友沟通,也能写在纸上,避免“闷着伤己”。
坚持规律运动。如每天快走30分钟、慢跑等,有助于消耗“坏情绪”生理激素,促进内啡肽分泌,让心情更轻松,压力荷尔蒙明显下降。
改变认知习惯。具体比如学会“换位思考”“暂时抽离争论现场”,别让每件事都影响到自己的情绪,有意识地对自己“好一点”。
主动寻求专业帮助。遇到压力大、情绪失控,及早咨询心理医生或心理健康热线,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得到改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