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南方某个小镇里,65岁的王大爷有个人人羡慕的好胃口:“没有米饭,这顿饭就像没了灵魂!”他年轻时农活重,三碗白米饭下肚不在话下。
可自从儿子在外打工,每次回家总要叮嘱:“爸,主食得少吃,否则血压高、血糖也飙!”
对于“少吃米面”这件事,王大爷心里总是犯嘀咕。明明周围不少老邻居,年纪一大把了,每天还是热腾腾的馒头大米饭照吃不误,照样硬朗。难道,米面真的成了健康隐患?
![]()
而最近,《Cell》杂志的一则研究,似乎又给出全然不同的答案—米面,可能还是长寿的关键之一!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所有人都要“闻米色变”了?还是说,健康吃米面其实暗藏玄机?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揭开饭桌上的“真相”。
关于“米面吃多了易诱发心血管病”,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淀粉多、升糖快,进而导致血糖、血脂水平升高,埋下心血管病隐患。但真相并没有这么简单。
![]()
据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Cell》杂志共同发表的2023年营养队列研究,每天主食摄入在300~400克范围内的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风险并未上升,反而因碳水来源合理,整体死亡率下降了11.2%。长期忽视主食,盲目“低碳”反而容易带来能量不足、心情低落、肠道功能紊乱等问题。
血管之所以会“堵”,根本机制在于内皮功能损伤、炎症反应上升以及脂质沉积。但是,如果主食来源过于“精细”(比如天天白米饭、精制面条)。
则升糖指数较高,餐后血糖波动明显,时间长了容易诱发胰岛素抵抗、促进动脉硬化进程。因此,不是“米面”本身导致心血管病,而是主食种类单一、过度加工带来的问题。
另一方面,日本国立长寿医疗研究中心跟踪了3560名70岁以上老人,发现每天均衡摄入米、面、杂粮的群体,在认知功能评分、血管弹性检测等方面,均显著优于“过度节食”或“极端低碳”的对照组。这项数据从侧面佐证了《Cell》观点:科学吃主食,有助于延缓衰老、护心护脑。
![]()
现代许多研究都在强调“主食质量”而非“主食总量”。如果能做到以下几点,长时间以健康方式摄入米面,不仅不会增加心血管病概率,反而带来诸多益处:
能量稳定供给,抗疲劳能力提升。规律摄入含复合碳水的米面,比如糙米、黑米以及全麦面条,能使血糖稳定升高,3小时后下降幅度控制在10%内。这有助于不被“饥饿感”困扰,精神更充沛。
保持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力。以燕麦、糙米等为主的主食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减少结肠炎症发生率16.8%,有效促进肠道益生菌活性,抵御肠道病变和免疫力下降。
![]()
调节情绪,预防抑郁。《柳叶刀·精神健康》的一项2019年多中心调查显示,每天有规律摄入米面主食者,抑郁发病风险下降14.5%,尤其是中老年群体表现更明显。主食中含有充足的色氨酸,是脑内5-羟色胺的重要前体,有助于稳定情绪、缓解焦虑。
辅助调控血脂,预防动脉硬化。长期每日保持300-350克复合主食的摄入量(其中精米白面不超过一半),据《英国医学杂志》报道,可使低密度胆固醇平均降低9.3%,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率减缓12%。这背后,离不开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等重要营养成分的积极作用。
既然“米面本身无罪”,关键就在于怎么吃,吃什么样的米面。专家建议,日常搭配不能忽视以下三点:
主食“三色”搭配,远离单一精米面。建议一半“粗细搭配”,每餐用糙米、黑米、玉米、全麦等替代部分白米面。这一策略能显著提升膳食纤维摄入,让餐后血糖“爬坡”变得柔和起来。
餐前蔬菜+主食,升糖更平缓。研究表明,先吃蔬菜,再进主食,可使餐后血糖峰值降低18%,同时延缓胃排空,减少肥胖风险。
![]()
每日定量,忌暴饮暴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建议,中老年人每日主食摄入不宜低于200克,也不宜超过400克,以一小碗(约100克)为标准,主食总量以3-4碗为宜。每顿进食慢而细嚼,看到“七八分饱”时及时放下筷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