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做研究的老师和同学,都在寻找比传统“期刊投稿—漫长等待”更高效的学术发布方式。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建设的“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简称“哲社预印本”),正在成为不少期刊、论坛、主题征文活动的统一投稿入口,也逐渐被青年学者视作论文投稿的一个重要选项。
哲社预印本的定位比较清晰,它面向整个人文社科领域,为作者提供在线投稿、快速发布和版本迭代服务。作者将论文上传至平台,通过形式与基本规范审核后,论文会以“预印本”的形态在平台公开,系统自动生成发布时间等信息,相当于为成果做了一次“公开存证”。平台同时支持后续修改与更新版本,便于作者在同行反馈基础上不断打磨稿件。
围绕这个平台,书报资料中心联合多家学术期刊、学术机构和研究团队,发起了一系列征文和论坛活动。例如,一些信息资源管理、学术期刊发展相关的论坛,把“哲社预印本”设置为唯一投稿通道;有的期刊在发布重点选题征稿启事时,也明确要求作者先在哲社预印本平台注册、登录,再进入首页右侧的“征文活动”入口,选择相应的征文通道提交论文。提交成功后,稿件即视为本次征文活动的来稿,并默认同意在哲社预印本平台发布和传播。
![]()
哲社预印本平台征文活动入口
从作者的角度看,这类“依托哲社预印本平台的征文活动”有几个比较稳定的特点:一般不收取任何费用,投稿、审稿、发布全部通过平台线上完成;论文先以预印本形式公开,在征文活动期间由相关领域专家进行集中评阅,一部分优秀稿件会被推荐给合作期刊,作为正式发表或重点选题的候选稿源;还有一些活动,会将入选论文纳入论坛报告、优秀论文汇编等后续环节,从而形成“预印本—会议或论坛—正式出版”的连续链条。
对青年学者来说,参加这类征文活动,相当于在原有投稿路径上增加了一个“预印本首发”的环节。论文通过平台发布后,不仅可以被同行和潜在合作伙伴更早看到,也更容易进入期刊编辑和数据库评价的视野。一些活动还会在征文说明中强调,征文稿件在活动结束前原则上不宜一稿多投,这既是对评审秩序的保护,也体现了平台对投稿论文的“集中管理”和“统一协调”。
从平台建设者的视角看,哲社预印本征文活动的意义并不仅限于“多办几个比赛”。通过把不同主题的征文集中到同一个预印本平台来受理,书报资料中心可以在同一技术架构下,观察不同学科的选题热点、论文质量和后续被引用、被转载的情况,并逐步探索一整套以预印本为对象的学术评价方法,进一步和“哲社主文献”“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等评价工具衔接起来。这些工作,都是在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传播与评价新生态做铺垫。
如果把视角落回到最开始那句口号——“论文投稿不妨试试人大哲社预印本平台征文活动”——它背后其实是一种新的投稿习惯:在仍然尊重传统期刊评审、出版流程的前提下,先通过预印本平台释放成果、参与征文活动,让论文更早进入公开讨论和专业评价的场域。对于期待提高可见度、拓展学术合作机会,尤其是希望在新议题、交叉议题上发声的青年学者而言,这样的征文活动,已经不再只是一次普通的“比赛”,而是科研日常中可以认真考虑的一种常规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