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要求澳大利亚表态,战时是否愿出兵台海,澳当局的回应斩钉截铁。“若台海爆发冲突,澳大利亚是否愿出兵?2022年3月的时候,时任澳大利亚国防部长的彼得·达顿还敢说一句“向台湾提供军火”。更早之前,彼得·达顿还表示澳大利亚会“直接派兵”,其态度的软化显而易见。
可才过三年,再采访他,却改口说“地区争端得优先用外交解决”,这软下来的架势,明眼人都能看出是咋回事——不是良心发现,全是现实逼的。
2025年7月,面对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科尔比的反复施压,澳大利亚国防工业部长帕特・康罗伊在澳广播公司的节目中给出了明确回应:“我们不会讨论假设性问题,是否出兵,只能由当时的民选政府决定。”
这句看似模糊的表态实则态度坚决,直接拒绝了美国要求其提前作出军事承诺的无理要求,和达顿当年主动喊出“派兵”“供武”的姿态相比,软化痕迹一目了然。
毕竟达顿当年的言论刚一出街,就被前总理陆克文痛批“像个暴躁少年,热衷于与中国开战”,可见即便是在澳大利亚国内,这种激进论调也缺乏市场。
澳大利亚态度软化的最大原因,就是中澳之间紧密的经济纽带里,这笔账算得越清楚,出兵的念头就越淡薄。
中国市场占了澳大利亚总出口的约三分之一,小到超市里的奶粉、红酒,大到钢铁厂急需的铁矿石,澳大利亚经济的半条腿都踩在中国市场的土壤上。
阿尔巴尼斯总理2025年访华时说得很实在:“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就意味着澳大利亚有就业机会。”
这话绝非客套,中国游客曾常年养活澳大利亚百万就业人口,教育、旅游等服务业出口更是高度依赖中国市场,2025年第八届进博会上,256家澳大利亚企业参展创下历史新高,谁也不想把吃饭的饭碗砸了。
过去几年中澳关系遇冷的苦头已经尝够,如今好不容易重启合作,再为台海问题与中国交恶,显然不符合澳大利亚的根本利益。
美国的“双标”操作更让澳大利亚看清了现实,谁也不想当别人的“挡箭牌”。科尔比一边拿着“集体防御”的口号施压日澳,要求两国明确台海冲突中的角色,甚至想让盟友充当“打头阵”的急先锋,一边却在国会听证会上坦言“台湾并非美国生死攸关的利益”,保卫台湾“成本大于收益”。
美国防部副助理部长奥斯汀・达默更直白,称“即便台湾失守,美国民众照样能过得不错”。这种自己不愿承诺、却逼盟友冲锋的逻辑,让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盟友集体感到惊讶。
澳大利亚心里门儿清,美国连自己都没给台湾打包票,却要拉着盟友蹚浑水,这哪里是同盟,更像把盟友当成消耗对手的“耗材”。
更何况澳大利亚清楚自身的军事定位,即便有“奥库斯”协议撑腰,真要介入台海冲突,先不说军事部署和后勤保障的难题,单是与地区大国发生冲突的代价,就不是那点同盟“好处”能弥补的。
国内政治风向的转变也让澳大利亚的对华政策回归理性。达顿发表激进言论时,澳大利亚还是保守派政府执政,而阿尔巴尼斯领导的工党上台后,明确将“稳定与中国的关系”列为外交政策重点。
2025年阿尔巴尼斯的访华行程长达7天,足迹遍布上海、北京、成都,全程聚焦贸易、旅游与清洁能源合作,还见证了澳旅游局与携程的签约,推动中澳在绿色矿产等新兴领域拓展合作。
工党政府内部很清楚,“不在中美间选边”才是对澳大利亚最有利的选择,康罗伊强调“主权始终是优先考量”,本质上就是不想被美国的战略裹挟。
澳国立大学教授休・怀特的评价一语中的:“亚洲国家不愿为美国利益牺牲自身繁荣。”这种认知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政坛的共识,自然不会再像达顿当年那样,为了个人政治私利把国家拖入对抗的风险中。
从达顿的“直接派兵”到康罗伊的“拒绝假设性承诺”,澳大利亚的态度转变本质上是回归务实。毕竟台海问题是中国内政,这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更重要的是,在三分之一出口依赖中国、百万就业与对华合作挂钩的现实面前,任何军事介入的念头都显得不切实际。
美国想把盟友当棋子,澳大利亚却不愿做牺牲品,这种清醒的利益算计,正是其态度软化的根本原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