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原创日更的第43天。
“我儿子卖了我们送他的婚房,到手两百多万,直接宣布退休,现在全国游玩。”
我最近看到了一位中年妈妈的感慨,她那个97年出生的儿子,18年毕业,工作7年后选择“退休”,住二十平小房,过“自由生活”。而妈妈自己读书十几年,工作29年,两代人的选择天差地别。
![]()
其实啊,这可不是个例,而是当代职场人面对“躺平”“退休”的集体困惑:当我们攒够一笔钱,真的能彻底告别职场吗?
或者说,那些说“躺不平”的职场人,到底看清了什么?
一、“两百万躺不平”:职场人的清醒,藏在生存逻辑里
我看到一个阿里员工的话,真的是直白得戳心:“两百万是躺不平的,只是为了逃避工作而已,钱花没了最后还是啃老。”
这句话的背后,是职场人对“生存成本”的清醒认知。我们就以新一线城市为例:一套刚需房约200万,装修30万,结婚彩礼、酒席约20万——这还没算日常开销。就算住二十平小房,每月房租3000元,物业费500元,生活费4000元,社交、医疗等备用金2000元,每月固定支出近1万。两百万看起来多,实则像“漏钱的桶”:
更关键的是,职场人的“逃避型躺平”,本质是“被动选择”——不是真的想过极简生活,而是怕加班、怕内卷、怕和同事比较。
就像那位儿子,卖婚房的钱是父母的“托底”,他的“自由”其实是“啃老的另一种形式”。
二、“最多自由半年”:职场人的习惯,刻在骨子里
一个路过的移动开发工程师的评论,其实更现实:“最多自由半年。”
为什么是半年?因为职场人的“价值感”,从来不是“不工作”能替代的。职场人的生活,是“目标驱动”的:早上挤地铁赶打卡,上午开会议改方案,下午对接客户,晚上加班做报表——这些“麻烦事”,其实是“自我认同”的来源。当你不再工作,会突然发现:
- 社交圈萎缩:以前和同事聊项目,现在和朋友聊“哪里好玩”,话题越来越浅;
- 价值感缺失。
- 能力退化:长期不用专业技能,比如编程、策划,再想回职场会发现“跟不上节奏”。
就像一位辞职“躺平”三个月的职场人说的:“刚开始觉得‘终于不用上班了’,后来每天睡到自然醒,反而觉得‘生活没意义’——我甚至开始怀念加班的日子,至少那时候觉得‘自己有用’。”
职场人的“自由”,从来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能选择做什么”。
三、职场人该如何选择?这3点比“攒钱”更重要
对于大多数职场人来说,“退休”可能还很远,但我们可以从“躺平”的讨论中,学会“如何更清醒地生活”:
1. 先“搞钱”,再“谈自由”
职场人的“自由”,需要财务支撑。与其幻想“卖房退休”,不如先做好“财务规划”:第一个就是:每月存工资的20%-30%,用于理财(比如基金、股票);然后呢,要学会降低不必要的开销,让钱花在“刀刃”上。
2. 找“价值感”,而非“逃避”
如果现在的工作让你痛苦,不要急着“躺平”,先问自己:“我到底讨厌工作的什么?”是加班太多?还是内容无聊?或是同事关系?找到问题根源,才能解决问题:如果讨厌加班,可以换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如果讨厌同事关系,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换一个更适合的环境。
3. 提前“演练退休”
如果真的想“退休”,可以先“演练”一段时间:比如请一个月假,试试“不工作”的生活,看自己是否能适应:每天睡到自然醒,会不会觉得“无聊”?没有收入的日子,会不会觉得“焦虑”?
如果“演练”后发现“不适应”,说明你还没准备好;
如果“适应”了,再考虑“退休”也不迟。
结语:选择无对错,清醒最重要
在我看来,这位妈妈的困惑,其实是两代人“价值观”的差异:妈妈认为“工作29年”是“责任”,儿子认为“自由生活”是“权利”。没有谁对谁错,只是选择不同。
就像作家亦舒说的:
“真正的自由,是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
愿每一个职场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不是“躺平”,而是“清醒地活着”。
看到这里,其实评论区更精彩!
如果你觉得文章对此刻的你有一点点帮助,欢迎点赞关注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