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安部与工信部相继发布机动车安全国标修订方案,一项限定乘用车加速性能,一项强化电动汽车安全防护,两项新规将从2026年起逐步落地,直接影响亿万车主的用车安全与体验。
公安部针对《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的修订提出明确要求,乘用车每次启动后,默认百公里加速时间需保持在5秒以上。这并非取消车辆高性能上限,而是需要通过单独的专属开关才能解锁5秒内的加速模式。新规的出台,源于近年来高加速性能车辆引发的误操作事故增多,5秒的默认加速区间贴合多数驾驶者熟悉的安全操控范围,能有效降低突发状况下的风险。
![]()
其实除了这一条,还有许多新增条款都值得关注,包括单踏板、实体按键、门把手、DMS检测等,具体如下:
实体按键:挡位、转向灯、喇叭、除霜除雾雨刮、车窗、智驾激活,必须有实体操纵件,按键拨杆都可以。
这意味着特斯拉屏幕换挡被彻底禁止,也解释了为何今年上市的焕新Y装回了转向拨杆。
零重力座椅:现在大部分的零重力安全带都无法有效保护,意见稿中明确规定不禁用,但要求安全带能够有效保护,比如主驾靠背角度不得大于 35°,旋转座椅在行车过程必须向前。
单踏板模式:意见征求稿在GB21670要求不能刹停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松开加速踏板,减速度不得大于0.08g,这就彻底断绝单踏板的可能性。
智驾强制认证:每次上电都需要确认驾驶员通过智驾培训,要么通过生物识别(人脸、指纹)、要么每次都要输入账号密码,像刷卡或者车钥匙都不行。
强制DMS检测:同时要求手部检测和视线检测,这就意味着有了强制国标之后,过去一些取巧的漏洞也会被堵上,比如常见报道的所谓“智驾神器”。
门把手:内外都必须配备机械释放的门把手,还有其他国标配合。
禁止娱乐系统:车速大于10km/h,驾驶员侧屏幕和HUD禁止娱乐影像播放和游戏功能。
![]()
工信部同步推进《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的全面升级,此次修订距离上一版标准仅过去5年,核心原因是电动汽车高压平台、智能网联等功能快速发展,原有标准已难以覆盖新的使用场景。最受关注的变化是将整车底部防护纳入强制性考核,过去仅针对电池包的刮底测试,如今扩展到整车层面。
![]()
新标准明确了具体测试参数,采用直径150毫米的半球形壁障,以35公里/小时的车速和30毫米的重叠量进行测试。这一参数设置并非随意定夺,工信部通过分析典型事故发现,92%的刮底事故发生在35公里/小时以下车速,且经过25至40公里/小时多车速验证,35公里/小时的测试结果最贴合实际工况,能有效覆盖路面常见凸起与钝性障碍。
![]()
电动车的用电安全也得到重点强化,新规要求车辆必须配备易于操作的物理按键,用于紧急切断驱动系统电源,该功能仅适用于车辆静止且非对外放电的工况,可应对软件失效或OTA更新时的安全不确定性,这意味着完全取消物理按键的车型需要进行设计调整。
针对日益普及的V2L对外放电功能,新标准新增绝缘电阻监测要求。当车辆对外供电时,若检测到绝缘电阻低于500Ω/V的阈值,将立即切断高压输出。这一设计能防范因电缆破损、逆变器潮湿等导致的漏电风险,避免车身带电引发触电事故,让露营供电、家庭应急等场景更安全。
![]()
此次国标修订呈现出从“部件安全”向“整车真实工况防护”的转变,部分参考了国际标准,但在底部防护等方面更贴合国内路况。对于车企而言,需要在早期设计阶段就统筹底盘防护、护板布局、离地间隙等要素,同时优化物理按键防误触设计与电路断开逻辑。电池及三电供应商则需加强与整车厂的同步验证,提升电池包外壳强度与耐冲击防护能力。
按照规划,新标准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对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生效,已获批车型的过渡期为13个月。这意味着车企需要在短期内完成技术调整与产品整改,而消费者未来购车时,底盘防护、物理安全按键等配置将成为重要的安全考量指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