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笔者日前在工作中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一边是大量秸秆堆放在田埂、水渠边,另一边,生物质电厂却面临“吃不饱”的问题,难以获得稳定的原料供应,这背后的原因何在?
素有“中国小麦第一县”之称的河南省滑县,每年秸秆产量稳定在200万吨以上。每年“三夏”“秋收”时节,各级政府部门都将秸秆禁烧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实行网格化管理,不间断巡查值守。
为了解决秸秆资源化问题,当地上马了一家生物质能源发电企业,年均消耗秸秆等生物质35万吨,年上网电量约2.3亿千瓦时。根据秸秆运输经济半径,生物质电厂的上马应该可以大大缓解秸秆禁烧的压力。但令人费解的是,生物质能源企业却常常面临“吃不饱”的困境。
笔者调研发现,背后原因还是卡在了秸秆收储上。受农时影响,当地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的收购、打包、离田时间短,而且机械化的收割打包设备配套不足。相关企业的秸秆收储点分布不太合理,加之秸秆收储市场化运作链条不完善,在便民方面还有不足,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此外,企业与乡镇政府的秸秆回收战略合作不成熟,导致乡镇的积极性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秸秆回收效果。
其实,解铃还须系铃人,真正要把好事做好,还须共同整合资源。对生物质能源企业来说,必须把收储问题解决好,拉长秸秆收储运的链条,生产之前多调研,和农民多沟通,看农民欢迎哪种收储方式,然后从自身做起,多为农民着想。
当然,秸秆由于自身的物理特性,密度小、体积大、分布松散,存储受场地及季节性影响大,这些问题都应该在预案里有明确的解决办法。今年秋收季节阴雨连绵,农民收秋受到很大影响,更给秸秆收储带来不便。面对这一困境,滑县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新路径。今年以来,滑县就重点支持了标准化秸秆收储中心建设、秸秆离田、农机具购置、秸秆饲料化项目。
田间堆积如山的秸秆与生物质电厂“吃不饱”之间的矛盾,折射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之路仍充满挑战。在滑县的探索中,我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要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培育壮大秸秆收储企业,加快构建农作物秸秆收储、加工、利用紧密衔接的产业链条,让秸秆真正成为有价值的资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