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11月14日讯(记者 刘娇娇)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关于糖尿病的健康管理和认知误区成为关注的焦点。记者采访到青岛市市立医院内分泌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马小莉,从临床真相、并发症防控、饮食运动等角度,为各年龄段人群提供“防糖控糖全周期指南”。
年轻“糖友”激增:“隐形陷阱”正在透支健康
“现在的糖尿病,早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病’。”马小莉坦言,根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40岁以下的群体,糖尿病发病率近年从3%增到10.9%。在临床诊疗中,马小莉总结出年轻患者的“通病”:日均一杯奶茶或含糖饮料,外卖、油炸食品、精制米面成为饮食主力,同时伴随工作生活压力大、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这些因素共同催生了“青年糖友”。
![]()
更值得警惕的是,普通人眼中的“健康选择”暗藏高糖风险:看似清淡的一杯珍珠奶茶,含糖量可达50克以上,相当于12块方糖;标注“无糖”的食品可能添加了果葡糖浆;精制米面、糕点等精制碳水化合物升糖速度堪比白糖。马小莉提醒,避开“隐形陷阱”首先要做到“管住嘴、迈开腿”:少喝含糖饮料,用白开水、淡茶水替代;做饭烹饪时少放酱油、蚝油等含糖调味品;外卖则要选择清蒸、清炒菜品,拒绝油炸和红烧。对于职场人士,要提升抗压能力,做好压力疏解。久坐的人群,每半个小时就应该起来走一走,管理好生活方式和心理情绪压力。
并发症可延缓:早期筛查和规范管理是关键
对糖尿病病友来说,最可怕的不是血糖升高,而是悄无声息的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肾脏病变和眼底病变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三类并发症,“很多患者初期只是手脚麻木、视力模糊,误以为是疲劳所致,等到出现严重症状时已不可逆”。马小莉指出,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80%以上的并发症是可以延缓的,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在于“早筛查、早干预”。
![]()
普通人群应定期做早期筛查,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有家族史、肥胖、高血压等高危因素的人群筛查年龄应提前至35岁,孕期女性必须进行糖耐量检测。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已日趋多元化,对此,马小莉特别澄清了三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吃药会“依赖”,能不吃就不吃。吃药是为了把血糖控制在安全范围,帮身体恢复平衡。现在的降糖药安全性都很高,不必过分担心副作用,遵医嘱用药才是关键。
误区二:手指测血糖高,可以吃亲友推荐的药。扎手指、动态血糖监测只能作为日常参考,不能作为诊断依据。确诊糖尿病必须抽静脉血,首诊一定要到医院,让医生制定专属方案,千万别自行用药。
误区三:胰岛素是“万能药”或“最后选择”。胰岛素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也有适用范围。医生开药会综合评估病史、并发症、肝肾功能、药物耐受性等多种因素,找正规专科医生就诊,才能选对治疗方案。
运动和饮食要科学:低门槛方案适配各年龄段
“糖尿病患者并不是‘这不能吃、那不能吃’,关键在选对食物、控制分量。”马小莉用“拳头、掌心”做比喻,给出了比较容易掌握的饮食方案。在主食方面,用燕麦、糙米、玉米等全谷物替代精米白面,每餐分量控制在一个拳头大小;在水果上,优先选苹果、柚子、草莓等低GI水果,避开荔枝、芒果、榴莲,两餐之间吃最合适,每天不超过200克;补充蛋白质时,瘦肉、鱼虾、鸡蛋、豆制品都是好选择,每餐保证一个掌心大小的量;蔬菜要多吃一点,绿叶菜、黄瓜、番茄不限量,每餐至少两个拳头,烹饪以凉拌、清蒸为主。另外,马小莉还分享了控糖小技巧:进餐时遵循“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的顺序,能有效平稳餐后血糖。
规律运动能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效果堪比“降糖药”。马小莉建议坚持两类运动:一类是有氧运动,包括快走、慢跑、跳舞、游泳、跳绳、踢毽子等,每周维持5天以上,每天半个小时以上;另一类是抗阻力运动,比如扎马步、踮脚等。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还可以请健身运动治疗师指导,每周加2—3天的生肌锻炼,这对维持血糖非常有益。关节不好的人可尝试坐姿抬腿、手臂屈伸等室内运动。
“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马小莉最后强调,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要树立“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意识。只要做好科学饮食、规律运动、定期监测和规范治疗,就能与血糖“和平共处”,享受正常生活。
来源:大众报业·半岛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