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空垃圾与日俱增,航天器被太空垃圾碰撞,航天员乘组的安全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情。
太空探索,充满了太多的未知和挑战,神舟二十号飞船被撞击这一事件,再次敲响了太空安全的警钟。
在我们探索太空的征程中,太空垃圾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
这些游荡在宇宙中的废弃物究竟源自何处,又拥有怎样的破坏力?
![]()
太空垃圾的来源,比想象中还要复杂,它是我们航天活动的副产品。
太空垃圾的主要来源是退役或失效的航天器。
目前,全球有超过3000多颗废弃卫星和大量火箭末级残骸驻留太空,围着地球高速运转。
![]()
它们失去动力后长期滞留轨道,是太空垃圾的主力军。
他们高速飞行,最慢的速度也在7.9km/s,所以说,毫米级别的太空垃圾,也具备极其强悍的动能。
碰撞航天器,也会将航天器外壳击穿,造成损伤。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就是被毫米级的太空碎片击中。
![]()
目前,各国都没有能力检测毫米级别的太空垃圾。
在2009年,美国铱星33号与俄罗斯废弃卫星相撞,产生2200余块可追踪碎片,这就导致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航天员在轨作业时遗落的工具,螺母,航天器表面脱落的油漆碎屑,卫星故障解体,火箭爆炸产生的金属碎块,都在不断丰富太空垃圾的家族。
![]()
科学家追踪统计,截至2025年,近地轨道直径超10厘米的碎片已达3.6万块。
1厘米以下的微小碎片更是多达数亿块,且数量仍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长。
在近地轨道,这些碎片的运行速度可达每秒7~10公里,是步枪子弹出膛速度的7~10倍。
![]()
根据动能公式,物体动能与速度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微小碎片也能产生巨大破坏力。
10克重的碎片撞击能量堪比时速100公里行驶的小汽车。
0.5厘米的铝屑可让航天器舱体气化开裂,0.08克的微小碎片就能导致卫星轨道异常。
历史上,1996年法国CERISE卫星的主要天线被火箭残骸碎片撞断,2021年国际空间站舷窗被微米级碎屑击出7毫米凹坑。
![]()
这些案例都印证了微小碎片,致命威胁的现实。
近地轨道碎片密度达到临界值时,碰撞产生的新碎片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可能让近地轨道完全被垃圾覆盖,导致我们的航天活动陷入停滞。
面对严峻挑战,我国已构建起多层次防护体系。
![]()
通过试验六号卫星的天基探测系统和先进雷达技术,碎片预警时间较空间站初期提升5倍。
空间站加装多层复合装甲和防护结构,能有效抵御微小碎片撞击。
同时建立轨道机动规避机制,神舟系列飞船年均执行数十次避让操作。
此外,应急飞船待命,舱段隔离措施,进一步筑牢了航天员安全防线。
![]()
神舟二十号被太空垃圾撞击,推迟返回,是太空垃圾威胁的真实写照。
随着我们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太空不再是无主之地,而是需要共同守护的公共空间。
唯有通过国际合作完善治理规则,加速推进垃圾清理技术研发,规范航天器发射与退役流程,才能为后续航天探索扫清障碍,让太空探索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