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南京晨报)
转自:南京晨报
11月13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江苏扬州召开“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新闻发布会。江苏省卫生健康委主任谭颖在会上介绍了江苏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方面的综合举措与阶段性成效。她表示,江苏从财政投入、价格调整、编制管理和薪酬制度改革四方面协同发力,推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医务人员得到激励、人民群众获得实惠。
财政“舍得投”,夯实公益基础
谭颖介绍,江苏各级政府在财政支出中优先保障医疗卫生,明确落实对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学科发展等六项投入责任。“十四五”以来,全省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达2300亿元,用于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改善就医条件和提升运营能力。2023年以来,省级财政就净增投入125亿元,有力支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价格“动态调”,体现医护价值
江苏持续完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总量控制、有升有降”的方式,优化价格结构。“十四五”以来,全省新增医疗服务项目269项,调整价格1411项,降低检验检查类项目价格,提高诊查、护理等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项目价格。谭颖指出,这一调整使全省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近5个百分点,更好反映医护人员的知识价值和技术付出。
编制“灵活用”,补齐人才短板
在编制管理上,江苏建立动态核增和“周转池”制度,增强编制使用的灵活性。“十四五”以来,全省已核增公立医院编制4.9万个,重点向儿童、妇幼、精神、传染等紧缺专科倾斜。同时,实施高层次人才编制“周转池”制度和备案管理,切实回应医院对“高精尖缺”和临床一线人才的迫切需求,增强医务人员归属感。
薪酬“合理化”
破解“招人难留人难”
江苏积极落实“两个允许”要求,着力推进“三个结构调整”——即逐步缩小不同等级医疗机构间、医院内部不同科室间、同科室人员间的收入差距。改革明确向关键紧缺岗位倾斜,确保辛勤服务于儿科、急诊科、感染科等岗位的医务人员获得合理报酬。目前,这些岗位医生的薪酬已基本达到全院医生的平均水平,职业吸引力得到提升。记者 安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