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说的话别当真?50万承诺就这么不算数了?!”
江苏某地,一男子春节回老家开着价值百万的奔驰大G炫富,酒桌上豪气万丈地向村支书承诺捐款50万修村路,没想到酒醒后竟翻脸不认账!
理由是——“喝酒说的话,你们别当真啊!”
村支书当场怒了:“没钱装什么大款?!既然说了就要负责!”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吧。
![]()
1
01案例回顾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本文人物均采用化名)
春节前夕,在外打拼多年的李某开着一辆崭新的奔驰大G回到了江苏宿迁老家过年。
这辆车在村里可谓是“万众瞩目”,村民们纷纷围观,有人偷偷拍照发朋友圈,有人议论纷纷:“这车得值100多万吧?小李这些年在外面发大财了!”
李某听到村民们的夸赞,顿时感觉脸上有光,心里那个美滋滋的劲儿就别提了。
正月初三,村委会组织聚餐,李某作为“村里的成功人士”自然被邀请参加。酒桌上,村支书老王提到了村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咱们村那条主路坑坑洼洼的,下雨天都没法走人,修路需要50万,可村里财政紧张,一直拖着没动工。”
听到这话,已经喝了不少酒的李某瞬间感觉这是个“表现机会”!
他拍着胸脯,大声说道:“50万修路?这点小钱算什么!我来出!老王,你直接去联系施工队,这事我包了!”
酒桌上的村民们听到这话,纷纷竖起大拇指:“小李真是有出息!”“咱村出了个大善人!”
村支书老王当时也很激动,当场就和李某商量起修路的具体事宜,甚至还拿出手机录了个视频作为“证据”。
谁知道,第二天一早,酒醒的李某却完全变了个人!
老王带着村民代表找到李某家,准备商量修路的具体安排,李某却支支吾吾地说:“昨天喝多了,说的话你们别当真啊……”
老王瞬间瞪大眼睛:“什么?!昨天你可是当着全村人的面承诺的!”
李某顿时感觉有些尴尬,但还是硬着头皮说:“我就是喝酒说着玩的,谁知道你们真信了?50万不是小数目,我哪有那么多现金?”
老王当即就火了:“你开着百万豪车回来炫富,现在说没钱?没钱装什么大款?!”
村民们听说这事,也纷纷议论起来:
“这不是耍我们玩吗?”
“说话不算数,还算什么男人?”
“开得起百万豪车,拿不出50万?骗鬼呢!”
这件事一出,网友炸了:
“酒后吐真言,现在却说是酒话?这不是明摆着耍赖吗?”
“开豪车炫富可以,兑现承诺就没钱了?”
“这种人就是典型的打肿脸充胖子!”
那么,从法律的角度如何看待此案呢?
2
02案例分析
本案核心争议:酒后承诺捐款,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
根据《民法典》规定:“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不因行为人饮酒而当然无效,关键看行为人是否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律师这么看:
要判断李某当时是否“醉酒”状态。如果只是普通饮酒,思维清晰,能够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那么其承诺就是有效的。
从现场情况看,李某能够清楚地表达捐款意愿,还能和村支书商量具体事宜,说明其并非处于无民事行为能力状态。
“承诺捐款”在法律上属于什么性质?
根据《民法典》规定:“赠与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本案中,李某明确表示“50万我来出”,村支书表示接受,双方已经形成了赠与合意。
那么,赠与人能否随意撤销赠与?
《民法典》明确规定:“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之前可以撤销赠与。但是,经过公证的赠与合同或者依法不得撤销的赠与合同,不在此限。”
关键问题来了:李某的承诺是否属于“不得撤销的赠与”?
根据法律规定,具有救灾、扶贫、助残等公益、道德义务性质的赠与合同,赠与人不得撤销。
本案中,修建村路属于公益性质,李某的承诺一旦作出,就不应随意撤销。
更重要的是,李某的承诺是在众多村民见证下作出的,已经产生了社会影响和信赖利益。
村民们基于这个承诺,可能已经开始规划修路事宜,产生了合理信赖。
最终双方协商:李某承认自己言行不当,同意捐款20万元用于村路维修,并向村民们公开道歉。虽然数额有所减少,但也算是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
3
03深刻教训
酒后承诺不是儿戏,说出的话就要负责任!
很多人以为“酒后吐真言”只是说说而已,殊不知法律面前,酒后承诺同样具有约束力!
特别是涉及公益性质的承诺,更不能随便反悔。
有网友热议:“开豪车回家炫富没问题,但别把村民当傻子耍!”
也有网友表示:“做人要诚信,说话要算数,这是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得出几个重要启示:
第一,理性饮酒,谨慎承诺。酒桌上的话不是开玩笑,一旦涉及具体的法律关系,就要承担相应后果。
第二,炫富有风险,承诺需谨慎。在村里炫富容易引起关注,也容易被“道德绑架”,要量力而行。
第三,诚信为本,言出必行。无论是否喝酒,承诺一旦作出就要兑现,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第四,公益承诺更需严肃对待。涉及公共利益的承诺,法律保护更加严格,随意撤销的空间更小。
说到底,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诚信问题!
在这个诚信缺失的时代,每个人的言行都代表着自己的品格。
开得起豪车的人,更应该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
对于此案您怎么看?欢迎您留言谈谈。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真实案件改编,当事人姓名及相关信息均已进行匿名化或虚构化处理,旨在保护个人隐私。文章仅以案例形式为大众提供法律知识普及,不构成任何法律建议或指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