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天色微明。一辆运钞车停在银行门口,押运员跳下车,手里那近70厘米长的97式霰弹枪泛着冷光。
大伙儿肯定疑惑:这都什么年代了,守护亿万现金的“终极防线”,就这?
这玩意儿在军队里都快没编制了,看着又笨又重。为啥不用更精悍的手枪,或者更“猛”的突击步枪呢?
![]()
火力“降级”?不,这是“精准”
要说方便,那还得是手枪。但问题是,运钞员面对的,是十几米内的突发遭遇战。
手枪这玩意儿,看着潇洒,实则需要极高的射击精度。你以为人人都是电影主角,能在肾上腺素飙升的时候,枪枪命中中枢神经?
![]()
现实是,押运员大多是来自专业安保公司的“打工人”,虽然受过专业培训,但军事素养和射击精度,跟正规军人没法比。
一紧张,9毫米子弹就算打中了劫匪,只要没命中要害,人家照样能顶着剧痛继续攻击。
“手枪精度不够,那就上步枪啊!火力压制!”
兄弟,你醒醒。这是在人流密布的城市,不是在阿富汗的山沟里。
步枪最大的特点是啥?射程远,穿透力强。这在战场上是优点,在银行门口就是灾难性的缺点。
![]()
步枪子弹的穿透力“过强”,一枪过去,打穿了劫匪,子弹动能丝毫未减,接着打穿银行的玻璃幕墙,再打穿马路对面那辆公交车,最后误伤一个无辜路人。
这哪是制止犯罪,这是在制造更大的伤亡和恐慌。军队要的是远距离杀伤,而押运安防最怕的就是过度穿透。
除了实战中的问题,手枪和步枪在“管理”上也是个大麻烦。
手枪最大的原罪是啥?体积小,便于隐藏。
安保工作,枪支安全是第一位的。一把手枪要是不慎被盗、被抢,歹徒往衣服里一揣,扭头就能消失在人群中。这流入社会,就是一颗移动的炸弹。
步枪呢?威力过剩,歹徒要是拿到了这玩意儿,危害性直接拉满。而且,这些制式武器,在黑市上的流通价值可太高了。
所以,这俩“香饽饽”,从安防风控的角度看,都是高风险选项。
![]()
霰弹枪的“四大核心竞争力”
手枪不行,步枪太猛。那回过头来看看这支“老古董”——97式霰弹枪。你会发现,它那些“缺点”,恰恰是押运工作最需要的“优点”。
安防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你以为押运员配枪,首先是为了开火吗?错,首先是为了威慑。
这支97式霰弹枪,重达2.75公斤,长度堪比步枪(近70厘米)。棕黑色的枪托上刻满了防滑纹。
![]()
当押运员把这尊“大神”往那一杵,其粗犷的外形和大口径,带来的视觉压迫感是手枪完全无法比拟的。
更绝的是它的声音。当你拉动护木,那一声清脆的“喀嚓”机械声,在安静的清晨街道上格外刺耳。
这声音,就是“战场号角”,是刻在所有潜在犯罪分子基因里的恐惧信号。
根据犯罪心理学证实,这种可见的武力威慑,能打消70%以上的劫案企图。光是站着,就把活儿干了。
好,万一真有那30%的“愣头青”非要动手呢?
别忘了,这是十几米的突发遭遇战。押运员高度紧张,手抖是难免的。
这时候,霰弹枪的第二个核心竞争力就来了:无需精确瞄准。
在紧张状态下,你让安保人员用手枪去瞄准高速移动的劫匪,基本是随缘。但霰弹枪不一样,它打出去的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
![]()
扣动扳机,9颗铅弹呈扇形激射而出,在十几米的距离上,能瞬间泼洒出一张直径45厘米的“死亡之网”。
押运员不需要当“枪神”,他只需要把枪大致对准方向,就能有效命中目标。
这才是霰弹枪被选中的核心原因:安全,可控。
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军队最嫌弃的“缺点”——射程近,衰减快。
步枪子弹飞几百米还有杀伤力,霰弹枪的铅弹不一样,它又重又钝,空气阻力大,飞出100米内就迅速减速。
尤其是押运员使用的防暴霰弹枪,为了安全,可能根本没装“喉缩”(一种收束弹丸的部件),其有效射程也就20到50米。
这在军队是致命缺陷,但在城市里,这是对无辜路人最大的仁慈。它保证了火力只覆盖在必须的区域,大幅降低了误伤风险。
![]()
其次,它还自带“防滥用”属性。
第一,它枪体庞大,难以隐藏。小偷就算把它偷走了,也没法像手枪一样揣兜里。他扛着这玩意儿上街,三分钟内就得被热心群众举报了。
第二,它使用专用18.4毫米弹药。这种子弹,无法与其他任何主流枪械通用。偷了枪也没处搞子弹,搞了子弹也没别的枪能用。这就导致它在黑市上的流通价值大幅降低。
![]()
这种“笨拙”,简直是为风险控制量身定做的天然保险。
最后一点,武器得看谁来用。
前线押运员,绝大多数并非军人出身。他们来自专业的安保公司,虽然有些是退伍转业人员,但大部分只是受过基础训练的普通人。
你给他们一把结构复杂、需要精细保养的自动武器,那是在害他们。
霰弹枪的优势就是“皮实”。
它结构简单到可以“盲拆”,日常维护只需要基础保养。最关键的是,它采用泵动式设计(就是打一枪,拉一下)。
这种设计虽然慢,但它换来的是极致的可靠性。它几乎杜绝了自动武器在高压、污垢环境下常见的“卡壳”或“供弹故障”。
在俄乌战场上,就有教训:当美军的GPS制导炮弹遭遇全频段干扰,命中率从70%暴跌至6%。越是复杂、越是依赖体系支撑的武器,在“孤立无援”的押运战场上,就越容易掉链子。
反而是霰弹枪这种“傻瓜武器”,在生死时刻,最不容易背叛你。
真正的“杀手锏”——弹药里的中国智慧
如果说97式霰弹枪的枪体是“硬件”,那它弹仓里的“软件”,才真正体现了中国式的安防智慧。
你以为押运员的枪里,装的都是致命的鹿弹吗?
天真了。他们枪膛里的弹药,是一个精心编排的“递进式威慑”剧本,是一出“三重奏”。
- 第一发(警告):拉动护木上膛的,是黑色的橡胶弹。这玩意儿主要靠发射时的巨大声响进行鸣枪警告。它的杀伤力被严格控制,根据资料,在5米之内才具备一定杀伤力,距离超过10米,一般就只能造成皮下充血或软组织损伤。超过20米,橡胶子弹基本就没动能了。
- 第二发(制服):如果警告无效,劫匪继续冲锋。扣动扳机打出的第二发,是红色的杀伤弹。注意,这也不是传统鹿弹,它内部填充的是钢珠。它的设计目标是“制服歹徒但不易致死”。
- 第三发(最后通牒):如果前两发都镇不住场面,歹徒已经开始暴力袭击。那么第三发,才是致命实弹,比如传统的鹿弹。
![]()
这个弹药排序,完美契合了安防的核心逻辑:“制止犯罪而非杀戮”。
光有武器和“仁慈”的弹药还不够,法律的“紧箍咒”才是最硬的约束。
根据2002年施行的《专职守护押运人员枪支使用管理条例》,对押运员用枪的限制,堪称“苛刻”。
首先,《条例》第五条就定了调:能用其他手段保护安全的,“不得使用枪支”。就算非用不可,也必须以“保护守护目标”为目的,“尽量避免或者减少人员伤亡”。
啥时候能用?第六条写得明明白白,只有两种“紧急情形”:
- 你守护的“目标”(钱)或“押运物品”,受到了“暴力袭击”或者有“受到暴力袭击的紧迫危险”。
- 你自己(押运员)受到了“暴力袭击危及生命安全”,或者你手里的枪“受到抢夺、抢劫的”。
在这两种情况之外,你敢开枪就是违法。
甚至在某些地方不许开枪。第七条规定:在存放大量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场所,“不得使用枪支”。除非不开枪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最关键的是第八条(停止条款):
只要劫匪“停止实施暴力犯罪行为的”,或者“失去继续实施暴力犯罪行为能力的”(比如被打倒了),押运员必须“立即停止使用枪支”。
法律上就不允许你“补枪”。
而且,第九条规定,使用枪支后,必须“立即”向单位和案发地公安机关报告。
![]()
看明白了吧?
选择霰弹枪,本质上是风险控制的极致权衡。
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这是一个“国情”问题。
在有些地方,比如南非,劫匪动不动就拿自动步枪,那运钞员没办法,只能被迫“军备竞赛”,也得配发突击步枪应对。
但在中国,得益于严格的禁枪政策和良好的社会治安,我们不需要那种“末日战场”级别的火力。
我们的97式霰弹枪,恰恰达成了最微妙、最精妙的平衡:
它的威慑力,足够震慑和打消绝大多数普通罪犯的犯罪企图。
它的杀伤力,又被弹药(橡胶弹)和物理特性(射程近)牢牢锁住,不至于在闹市区造成灾难性的误伤。
当押运员肩扛着这支“过时武器”,枪口微微上抬,手指永远离开扳机——这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中国式的安防智慧:
用最低的误伤风险,换取最高的防护效能。
![]()
参考资料:
运钞员为什么不用手枪或突击步枪,反而装备军队很少用的霰弹枪?.武器装备迷.2025-06-25
为啥运钞员不用手枪,也不用步枪,偏偏选择被军队淘汰的霰弹枪?.知乎.2023-03-24
霰弹枪.百科
霰弹枪:游戏里唯唯诺诺,现实中重拳出击.澎湃.2021-01-07
运钞员为何选霰弹枪?!军方少用之谜.2025-07-21
为什么警察经常可以看到使用霰弹枪可军队却很少看到?.今日.2019-04-15
专职守护押运人员枪支使用管理条例.行政法规库
鸦片战争始末.新民晚报.2016-05-0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