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荣耀需要的不是在旧地图里寻找出路,而是绘制一张新地图。
内容/老练
编辑/咏鹅
校对/莽夫
11月8日,荣耀CEO李健在乌镇披露了“阿尔法战略”新进展,预告明年将推出集成AI手机、具身智能与高清摄像的Robot Phone。
此前不久,荣耀已与奥飞娱乐达成合作,共同开发AI交互潮玩机器人。这家独立五年的手机厂商,正试图在智能手机之外,开辟第二战场。
从行业视角看,手机厂商跨界布局AI与机器人并非新鲜事,vivo等厂商早有类似动作。但荣耀此举尤为值得关注,在出货量排名曾“消失”于头部阵营后,荣耀亟需向市场证明其仍具备持续增长与创新的能力。
2025年即将收官,荣耀销售与服务总裁王班曾在5月喊出“年底重返中国市场前三”的目标。如今答卷将交,荣耀能否兑现承诺?
Part.1
复盘
下滑中忙于发布新品和讲述新故事
2025年,是荣耀的自救之年。在经历了2024年后市场份额一度跌出前五的挫败后,这家公司的反击策略高度聚焦于两点,一是通过高频发布的新品收复失地;二是通过讲述“阿尔法战略”等新故事重塑未来想象。
这不仅是李健接任CEO后的关键商业策略,更是一场证明之战。他在5月所说的“荣耀没死”,恰恰揭示了这场战役的底线目标,“先求生,再求胜”。
而押注和试图打爆新品成为了首要任务。
从上半年畅玩60、X60GT系列,到下半年折叠旗舰Magic V5、小折叠Magic V Flip2,再到10月搭载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芯片的Magic 8系列,荣耀几乎以“月更”节奏推出新品。这一方面是为了覆盖全价格区间、提振渠道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在IDC榜单一度将其列为“Other”之后,对市场存在感的强力修复。
在行业普遍认知中,手机新品的普遍价值都在于提振市场信心,厂商往往通过产品新卖点与功能来唤醒消费者的换机欲望。中低端机型承担走量任务,利润率通常在15%–25%之间;而高端机型则肩负品牌拉升与利润贡献的双重使命。
荣耀密集发布新机,既是对市场份额的急切追求,也暴露出其在产品定位与节奏上的某种焦虑。“机海战术”背后,是尚需更多爆款和更稳固的用户心智的隐忧。
除了战术上的极致勤奋,荣耀更深层的变革,发生在组织与渠道端。
自2025年3月,首次亮相MWC 2025国际舞台的李健正式宣布将在未来五年投入百亿美元打造“阿尔法战略”后,荣耀先是在组织内部密集调整,启动了一场内部命名为“雄鹰计划”的人员优化方案,覆盖荣耀国内外全体员工,涉及中国区38个核心岗位,其中45%的岗位负责人发生变动。
渠道策略也转向精细化运营。前期为了在市场上聚焦核心零售商,管住二级市场价格,赢得渠道信心,荣耀400系列并未采取类似上几代产品一样的“广覆盖”策略,而是通过持续地为清单内的客户滚动分货,试图强化线下市场客户的提货以及主推力度。
加之荣耀在营销层面改变过去低调的作风,与国内顶流艺人肖战合作,短期内取得了一定成效,荣耀400系列全球激活量突破300万台,推动其三季度在国内市场重返前五,与OPPO并列。
![]()
然而,市场的结构性难题并未真正解决。有业界人士认为,目前国内智能手机格局已初步呈现“HVM”(华为、vivo、小米)三强主导的态势,其他厂商想要跨越鸿沟难度极大。在格局趋于固化的市场中,荣耀的反击,仍是一场艰苦的向上攻坚战。
Part.2
反思
赛道竞争逻辑变了突围并非易事
走过十年的智能手机行业,竞争逻辑从初期的机海战术,调整为后期比拼性能、产品参数,再变为如今的核心技术壁垒与品牌心智厮杀。宏观上,核心技术决定了机型差异化卖点、产品实力的上限以及用户体验感知,而品牌势能、品牌心智是影响消费者选择重要逻辑,或是购买决策中的加减分项。
在电子信息和通讯制造产业成熟的当下,智能手机虽是复杂的技术集成体,但其技术竞争的关键并非在于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而在于核心技术的深度与独特性。底层系统、原创芯片、影像能力以及AI功能成为厂商竞争的主战场。
按此拆解下来,考虑到AI手机各厂商尚无绝对差异化特征,且仍处于技术发展与商业应用的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决定性竞争力,当下前三者对厂商尤其是高端机型的影响往往更为重要。
这一逻辑在当下的市场格局中清晰可见,苹果凭借iOS生态与品牌号召力持续领跑国内高端市场;华为依托纯血鸿蒙与麒麟芯片回归,在各价格段保持竞争力;vivo则凭借影像等差异化赛道,连续多年国内出货第一。
荣耀的处境则呈现出典型的“双向承压”态势,中低端市场陷入功能微创新与性价比的苦战,高端市场技术与品牌的双重短板尚未补齐。
尽管荣耀某机型曾凭借“8000毫安大电池”等单点功能赢得口碑,但后续整体出货量并非主力。再拉长到2-4k定价档位,目前荣耀数字系列、ov的Reno和S系列、华为nova系列,包括小米等都处于焦灼竞争态势,越内卷越有破局压力。
高端旗舰市场,即便Magic 8系列搭载了基于3nm工艺打造的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移动平台,配备自进化AI原生系统MagicOS 10,但在高端用户最为看重的品牌认同与系统级体验上,荣耀仍与苹果、华为存在显著差距。
![]()
机构数据表明,无论是在2024年全年还是2025年上半年,荣耀均未进入全球高端市场销量前列。Magic系列作为高端线的历史较短,产品积淀与用户信任的积累,尚不足以撼动友商地位。
![]()
(全球范围内,市场调查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机销量排名靠前品牌中,荣耀同样未上榜。)
在行业极致内卷的大背景下,智能手机行业的“跟随式创新”已成为常态,每一款产品要想打造为现象级品类,实则要付出艰辛努力。
荣耀Magic系列算是最早主打“中国首部AI智能体”的机型之一,具备跨终端无缝流转的智能生态能力,无奈品牌界面还需要更有市场影响力的产品爆点。这背后,考验的是企业从用户洞察、技术储备到产品定义、营销触达的全链路能力,即业内常说的GTM(Go-to-Market)体系的成熟度。
在手机行业,GTM负责用户洞察与市场需求把控,拉通供应链、研发、销服部门对手机走向成功负责,往深入看,企业的技术储备、工程储备会影响其对市场的判断。
身处高端市场相对固化、中低端极致内卷的环境中,荣耀若想实现“重返前三”的目标,无法仅靠单点产品的成功。它必须在核心技术上有持续且可见的突破,并在用户心中,彻底完成从高性价比选项到高端值得信赖品牌的心智跨越,这条路没有捷径。
Part.3
憧憬
新业务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
当然,智能手机赛道的商业模式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每一家手机厂商或许都需要新的业务,无论是出于向市场讲故事还是其他考虑。
荣耀也不例外。此前其内部新增了AI相关产业条线,专门设立一级研发部门“AI与软件业务部”,并组建新商业模式拓展部、新产业孵化部,进一步完善业务布局。目前其AI和软件部门员工已达2600人。
几个月前,李健以“荣耀机器人跑步速度达4米/秒,打破业内纪录”点燃市场想象;随后与奥飞娱乐合作开发AI交互潮玩机器人的消息落地,进一步具象化了其具身智能的布局。
这一系列动作,都是为了向市场传递一个明确信号,荣耀不只是一家手机公司了。
荣耀布局机器人,具备一定的逻辑合理性。其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的用户洞察、供应链资源与软硬件整合能力,可复用于机器人产品的开发,尤其在运动控制、交互逻辑与终端智能化方面。
然而,从技术原型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仍存在巨大的跨越鸿沟。手机厂商尚未有成功的大规模商业化先例,荣耀如何定义产品形态、打通销售渠道、构建应用生态,均无成熟路径可循。
此外,资本市场对人形机器人赛道虽普遍抱以长远乐观态度,但冷静的警告声同样不容忽视。机器人领域权威罗德尼·布鲁克斯直言“人形机器人泡沫注定破裂”,认为巨额投资可能是“浪费”;金沙江创投朱啸虎也公开表示“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这些观点虽非定论,却清晰地提示了赛道当前存在的过热与不确定性。
而投身AI与机器人赛道对于荣耀而言,意味着它必须同时打两场战争,一边要在红海的手机市场稳住基本盘,另一边要在充满未知的新赛道进行长期、高昂的投入。
AI与机器人是值得期待的“远水”,可以“让子弹飞一会儿”,但荣耀势必要回答一个根本问题,它的机器人,究竟要为谁解决什么问题?
2025年尾声将至,荣耀展现了一种“求生者”的全方位努力,从产品的密集发布,到渠道的深度调整,再到对未来技术的激进押注。这些举措为其赢得了一丝喘息之机,但远未到庆祝之时。
从“荣耀没死”的生存宣言,到“重返前三”的竞技目标,再到机器人赛道的未来叙事,荣耀在2025年完成了话语体系的转换。然而,故事可以提前书写,但价值终将在市场中被验证。
在技术叙事与商业现实之间,荣耀仍需用实实在在的产品与市场回报,证明其独立五年来所构建的产品、战略与品牌是否真正具备可持续的竞争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