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韩愈笔下的桂林山水已成为中国人集体的文化记忆。而今,当这片山水与当代学者的解读相遇,又会碰撞出怎样的思想火花?
11月8日至10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跟着蒙曼走读广西”文化活动在桂林举行。著名文化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带领团队,深入桂林文化地标,通过微信视频号、抖音、小红书直播及短视频分享等形式,把历史典籍中的广西故事转化为鲜活的文化体验,为全国观众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
文化大咖牵手八桂山水,让历史“活”在行走中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出处,就藏在这里!”蒙曼教授在桂林博物馆的直播现场,细致解读南宋王正功《劝驾诗》石刻拓片,将这句流传千年的名句与宋代科举文化、广西地域发展史紧密串联。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百家讲坛主讲人,蒙曼此次以“文化翻译官”身份,通过实地走读、现场讲解的方式,将桂林山水景观转化为历史教材。在独秀峰·靖江王府景区,她抚摸着明代王府城墙的砖石,讲述朱守谦封藩桂林的历史细节;在广西省立艺术馆,她将一众爱国戏剧家在民族危亡之际“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的热血激昂娓娓道来。
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她参观了一件件泛黄的电报原件、手写账本,向我们还原抗战时期文化界“西南联大”式集结的壮阔图景:“作为‘抗战文化城’,桂林在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数文化名人、艺术家汇聚于此,通过文艺的形式救亡图存,由此奠定了桂林成为文化艺术中心的基础。”
![]()
游览过桂林博物馆,蒙曼向全国观众发出邀请:“这里有四万件(套)文物,如此大的体量,源于桂林自古以来作为湘桂走廊的历史文化底蕴,所以到桂林不仅要欣赏山水风光,还要来看桂林博物馆。”登临七星公园桂海碑林,她慨叹于摩崖石刻的壮观:“大石挺出,有‘唰’的一下子扑面而来之感。这里叫‘龙隐洞’,所谓‘有龙则灵’,这里的‘灵’就是这些石碑了。”而在灵渠景区认真聆听讲解后,她赞叹道:“地处湘桂走廊的灵渠,连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实际上就沟通了中原和岭南文化。”
在走读活动,蒙曼始终贯穿“学术严谨性+文化深度性+传播趣味性”的风格,以学者的视角、通俗的表达,生动解读桂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多元内涵,将桂林山水背后深厚的历史积淀与人文精神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历史走出书斋、走进大众,让广西文化被更多人看见、读懂与热爱。
新媒体赋能文化传播,打造“云端走读”新范式
“跟着蒙曼走读广西”活动的最大亮点,在于将学术深度与新媒体传播的灵活性完美结合,打造了一场无边界的“云端文化之旅”,通过蒙曼教授的文化解读,让游客不仅仅是“看风景”,更是“读风景”,理解风景背后的文化内涵。
![]()
活动全程通过蒙曼个人抖音、微信视频号、小红书账号进行现场视频直播,配合精心剪辑的短视频在多平台发布,让全国观众能够随时随地参与其中同,掀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讨论热潮,引发众多网友通过弹幕、评论积极参与互动——
“原来逛景区还能这么多涨知识。”
“蒙曼老师的讲解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广西文化的密码。”
“她不仅讲历史,更教我们如何用现代视角解读传统,这种沉浸式学习比课堂更生动。”
“这场文化之旅让我明白,最美的风景是文化与自然的融合,最深的旅行是心灵与历史的对话。”
![]()
文旅融合,广西文旅推广的创新实践
“跟着蒙曼走读广西”的举办,不仅让全国观众重新认识了桂林的文化魅力,更彰显了广西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思路。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持续推进“文旅+百业”“百业+文旅”融合发展,通过打造“走读广西”品牌活动,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让游客在观光中感受文化魅力,在体验中传承文化根脉。
![]()
山水为卷,书香作伴。此次活动正是广西深化与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的具体实践,通过文化名人的影响力和新媒体的传播力,实现优质文旅资源的有效推广与文化内容的广泛传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