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所有的“土”都叫稀土!
稀土不是土,而是元素周期表中十五种镧系元素和第三副族的钪、钇共十七种金属元素的总称。它是实打实的不可再生战略资源,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
从新能源汽车的永磁电机、风电设备的核心磁体,到智能手机的芯片、航空航天精密部件,稀土几乎贯穿了高端制造的全链条。
据统计,2024年全球稀土产量合计约39.4万吨;其中,中国稀土产量约27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69%,稳居世界第一。
![]()
庞大的产量背后,是中国“北轻南重”的稀土资源分布格局。北方稀土与中国稀土一北一南,分被开采轻、中重稀土,两家合计占全国90%以上的开采指标。
其中,中重稀土因战略价值更高,被视为中国的“王牌”资源。
那么,手握王牌资源的中国稀土,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在中重稀土领域领先地位的呢?
步步为营:
从“资源为王”到“技术称王”
上个世纪90年代,因市场化改革企业大量涌入稀土开采和分离领域,我国稀土行业形成“小、散、乱”的产业格局。
为破解这一产业困境,国家自2006年起对稀土开采施以总量控制指标,并于2014年推动稀土行业整合。
2021年,在国家战略部署下,中国稀土集团正式成立。2022年,原五矿稀土正式更名为中国稀土,成为中国稀土集团旗下的核心上市子公司。
随后,中国稀土通过资产注入显著增强了资源储备。
2023年,中国稀土通过收购江华稀土矿强化其上游资源保障。江华稀土矿是国内离子型稀土开采指标最大的项目,采矿权有效期至2024年6月,年产能达302万吨。
至2024年,中国稀土获得全国100%的中重稀土开采配额,总量达1.915万吨。
![]()
这种资源优势的背后,其实是中国稀土数十年如一日对技术创新的深耕与攻坚。
稀土的“稀罕”之处其实主要在于提取难度高。
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极度相似、伴生杂质复杂,且分离过程需兼顾效率与环保,全流程技术门槛高。
为突破稀土提取难度高这一关键瓶颈,中国稀土不惜重金搞技术研发。
2020-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稀土研发费用占比稳步攀升,从0.8%提升至1.96%;期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1.93亿元,要知道,公司同期净利润合计也才12.13亿元,足见其攻克技术难关的决心与魄力。
![]()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22年,中国稀土依托先进的离子型稀土无氨氮萃取技术,资源利用率能达到98.5%以上;且生产的部分单一稀土氧化物纯度可达到99.999%(5N)以上,远超美国Energy Fuels、澳大利亚Lynas的99.9%(3N)水平。
到了2024年,公司又在特殊形貌氧化钇制备、氧化镝复合提纯、混合进料方式提纯晶体级氧化镥等项目上突破技术瓶颈。在此技术赋能下,公司当年稀土氧化物生产量达7785.27吨,同比增长107.27%。
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稀土的稀土冶炼分离总产能稳定在12400吨/年,环保成本能降低15%,年处理矿浆能力达100万吨。
中国稀土凭借顶尖提取技术,使得其产品在质量、纯度等方面远超国际水平,成功实现从“资源为王”到“技术称王”的跨越。
执棋破局:
业绩扭亏为盈
深厚的技术壁垒与绝对的资源掌控力,也为业绩增长筑牢了核心根基,这一点最终在财务数据上迎来了证明。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稀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实现营收24.92亿元,同比增长27.73%;净利润1.92亿元,同比增长194.67%。
![]()
当然,业绩爆发一定是多方面协同作用的结果,但对中国稀土来说,稀土产品价格回升是最直接的因素。
稀土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稀土价格受政策调控、供需关系变化等因素影响,而价格又直接关联企业营收和利润,所以企业业绩随周期起伏。
2024年,稀土行业遭遇“量价双杀”,供应过剩叠加需求疲软,核心产品价格大幅下探,企业业绩普遍承压。
而2025年以来,国内市场“供给收缩、需求扩张”的供需错配,直接推动行业景气度回升。
从供给端看,2025年,我国稀土矿开采指标严格控制在24万吨(以稀土氧化物REO计),较2024年仅增长3%,远低于全球需求6%的增速,稀土新增供给十分有限。
从需求端看,受益于新能源车、风电及人形机器人等下游领域对稀土磁材需求大幅提升。2025年1月-9月,我国稀土磁材累计出口量达4.5万吨,出口额达145.72亿元。而稀土作为生产磁材的关键元素,其需求也随之增长。
![]()
在供需紧平衡与政策管控升级的双重推动下,稀土核心品种价格持续走强。
截至2025年9月30日,氧化铽这种中重稀土产品的均价从年初的585.11万元/吨增长至720.39万元/吨,较年初上涨23%。
![]()
作为行业龙头,中国稀土依托完善的稀土开采、冶炼分离产业链,充分享受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红利。
同时,在价格普涨的背景下,公司主动优化销售产品结构,进一步放大了价格回升带来的利润增长。
一方面,提升氧化铽等高毛利的中重稀土产品销售占比;另一方面,扩大稀土金属、永磁材料等深加工产品规模,减少初级原料销售,将更多产业链利润留存体内。
由此可见,中国稀土本轮业绩高增,是依托资源与技术优势驾驭周期,并通过主动优化产品结构将价格红利放大的必然结果。
结语
简单来说,中国稀土在中重稀土领域的领先地位,靠的是三样东西:老天爷赏的、自己炼的、和市场给的。
“赏”的是独一无二的中重稀土资源;“炼”的是别人难以企及的高纯度提取技术;而“给”的则是供需错配带来的价格上涨风口。
面向未来,中国稀土或许将越走越稳、越走越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