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剑总领事遭围攻,日本记者:要100多年前,我们就直接打过去了
当日本政客高市早苗公然宣称,台湾若有“事”,日本可能动用武力时,很多人或许没预料到,这句狠话会在网络世界里激起何等复杂的回响。
紧接着一名日本右翼记者在社交媒体上那句“要是100多年前,我们早就直接打过去了”的叫嚣,瞬间将人们的思绪拉回到了甲午战争的年代。
小日本居然还敢如此叫嚣?是谁给他的自信说出这种话?
对于高市早苗这类政客而言,挑衅性的言论从来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她的“动武论”,首要目标并非真的要对华宣战,而是在日本国内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向保守派势力递上一份投名状。
![]()
通过塑造强硬的对外形象,既能巩固自己的政治基本盘,又能巧妙地将公众视线从日本国内的种种矛盾上移开。
这种操作手法的精髓,在于精准地利用和挑动一部分日本社会中潜藏的历史情绪。那位右翼记者脱口而出的“百年前”论调,绝非孤立的失言。它戳破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时至今日,依然有人沉浸在昔日帝国战争的旧梦里,对中国的崛起抱着根深蒂固的警惕与抗拒。
这种病态的社会情绪,正是日本右翼媒体梦寐以求的流量密码。他们如获至宝,立刻对事件进行大肆炒作,将矛头精准地对准了中方的反击。
![]()
一个吊诡的舆论场就此形成:高市早苗公然鼓吹战争干预的言论,被媒体轻轻放过,甚至被包装成某种深谋远虑的“战略”。而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为捍卫国家主权而发出的强硬回击,却被迅速定性为“死亡威胁”。
这种鲜明的双重标准,暴露了其背后清晰的议程设置。通过选择性地放大和定义,日本右翼媒体成功地将一场由日方挑起的争端,扭曲成了一出“中国威胁日本”的戏码,完美地服务于其长期渲染的“中国威胁论”叙事。
主张战争的人成了“战略家”,而捍卫主权的人反倒成了“好战分子”,这种讽刺性的对比,本身就说明了一切。
在这场风波中,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成为了风暴中心。他在社交媒体上转发了高市早苗的相关报道,并附上了一句极具冲击力的评论:“擅自伸过来的脏脑袋,只能毫不犹豫地砍掉”。
这句话,像一根火柴,瞬间点燃了整个舆论场。它绕过了传统外交渠道的繁文缛节,以一种极其直白和个人化的方式,向挑衅者宣告了中方的底线。
这种做法立刻让外交舞台延伸到了一个全新的、更加混乱的战场——社交网络。推特平台很快采取了行动,薛剑的这条推文因遭到大量日本网友以“死亡威胁”为由的举报,而被后台删除。
这一操作本身就极具争议性,它让人们看到,这些自诩中立的西方社交媒体,在全球话语权的争夺中,通过所谓的“社区规则”,实际上扮演了裁判甚至下场选手的角色。
![]()
推文的消失并未平息事态,反而让冲突愈演愈烈。评论区彻底沦为了一个毫无理性的“口水战场”。各路人马闻风而动,日本的极右翼分子、海峡对岸的台岛分裂势力,甚至一些中文圈的极端分子,都加入了这场混战。
他们使用的武器早已超越了语言本身,恶意的P图、人身攻击的恶搞、无休止的刷屏,各种网络暴力手段层出不穷。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台岛分裂分子在这场混战中表现得异常活跃。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将话题引向“台独”,试图在混乱中为自己的分裂主张博取眼球。
这使得一场原本围绕国家主权和内政问题的交锋,被掺入了更多复杂的变量,外交辞令的博弈彻底演变成了一场多方参与、情绪驱动的网络“全民战争”。
![]()
就在中日双方的舆论战陷入白热化之际,一个重量级人物的介入,让这场风波的性质瞬间升级。美国驻日大使拉姆·伊曼纽尔,一个对华态度向来强硬的角色,转发了薛剑的帖子,并言简意赅地评论道:“面具掉落”。
这个举动,立刻将一场中日双边摩擦,推向了中美日三方对峙的复杂棋局。
伊曼纽尔的介入绝非一时兴起,其背后是美国清晰的亚太战略信号。他并非中立的调停者,而是主动的搅局者。他要做的,就是将中日之间的具体矛盾,提升到意识形态对抗的高度,将其纳入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框架之下,对中国形成舆论上的围困。
![]()
那么究竟是谁的“面具”掉落了?在中方看来,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且明确的——这是中国的内政,涉及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不容任何外部干涉。
这个立场从未改变,也无需任何面具。薛剑的言论,无论风格如何,其核心诉求是捍卫这一既定国策,是对挑衅行为的标准宣示。
反倒是美国和日本右翼势力的面具,在这次事件中显得摇摇欲坠。美国口口声声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却在关键时刻选择火上浇油,其遏制中国发展的真实意图昭然若揭。而日本部分政客,则试图借着充当美国“代理人”的机会,一步步突破战后秩序的束缚。
![]()
他们真正感到恐惧和不适的,恰恰是一个不再选择沉默、敢于在核心利益上直接亮明底线、进行对等还击的中国。
薛剑的强硬表态,以及中国外交部事后通过外交抗议明确表达的坚定立场,共同勾勒出中国外交一个正在发生系统性转变的新范式。那种被外界长期解读为“低调含蓄”的风格正在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主动、更坚定、也更直接的“对等外交”。
这种转变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与军事等综合国力所提供的底气。在新的国际格局下,中国正在尝试主动塑造一个于己更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这场由一句挑衅言论掀起的网络风波,最终在日本外务省提出外交抗议和部分政客叫嚣驱逐薛剑的声音中,逐渐淡出热搜。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
![]()
它清晰地揭示了,在今天的国际关系中,话语即权力。中日关系已经进入一个历史叙事、网络舆论和地缘政治深度交织的全新阶段。话语权的争夺,不再是外交舞台的附属品,而是与传统安全、经贸议题并重的核心领域。
可以预见这样的摩擦未来将成为一种常态。只要日本右翼势力依然有利用历史问题和敏感议题来挑动情绪、换取政治资本的需求,类似的冲突就不会停止。
而中国的“对等外交”风格,也同样会成为新常态。这要求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必须重新学习和适应如何与一个更加自信、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的中国打交道。
在铺天盖地的网络喧嚣之下,中日两国社会内部也始终存在着呼吁冷静与理性的声音。这些声音或许微弱,却弥足珍贵。因为两国关系的未来,最终并不取决于谁在网络骂战中嗓门更大。
而是取决于双方能否穿透被情绪和阴谋论操控的话语迷雾,回归到基于事实和国家根本利益的理性沟通轨道上来。毕竟,不被极端声音和外部势力的挑拨离间所左右,坚定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才是真正的主流民意。
![]()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