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69年张治中逝世,国务院吵了一整晚,周总理拍板作出两项决定

0
分享至

这事儿得从1969年北京的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说起。

有个大人物走了,可这身后事怎么办,统战部和国务院的人,愣是掰扯了一宿都没个结果。

统战部那边觉得,这年头风声紧,一切从简,告别仪式都免了算了。

国务院这头不干了,说这位老先生的功劳和为人,必须得风风光光地送。

两边人谁也说服不了谁,眼看天都要亮了,一通电话打过来,直接拍了板。

电话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打的,声音里透着累,但话里不容商量:“两点。

第一,告别仪式必须搞,我本人要参加。



第二,他在世的老朋友,一个不落,全都通知到。”

能让周总理在大半夜里亲自下命令、破规矩办后事的人,是张治中

一个国民党那边过来的高级将领,还是蒋介石手底下响当当的“八大金刚”之一,凭什么能在那个年代享受到这份哀荣?

这事儿要捋清楚,就得把时间倒回到几十年前,看看这个被称为“和平将军”的人,是怎么在国民党、抗日名将和共产党的朋友这三个身份之间打转,最后又是怎么选的路。

故事得从黄埔军校那会儿讲起。

1924年的广州,热烘烘的,革命的气氛也热烘烘的。

就在黄埔的操场上,两个人遇上了,这两人的碰面,给后来的中国埋下了一根长长的引线。



一个是周恩来,26岁,政治部主任,风度翩翩;另一个是张治中,比周恩来大8岁,三期新生总队的代理总队长,人看着就稳重。

张治中是苦出身,祖上是泥腿子,老爹是手艺人,他是揣着老娘给凑的24块大洋出来的。

从一个小警察干起,一路考进保定军校,骨子里有种庄稼人的实在劲儿,对国家大事特上心。

到了黄埔,接触了共产党那一套救国救民的主张,他打心眼儿里觉得,这才是条正道。

他跟周恩来的交情,特别纯粹,不掺杂质。

不是那种官场上互相利用的套路,就是俩人脾气对路,互相佩服。

这关系好到什么程度?



1925年8月8号,周恩来跟邓颖超结婚,战友们凑一块儿热闹。

周恩来酒量不行,一圈人下来就有点晕乎了,最后把他彻底灌趴下,第二天中午才醒过来的,就是张治中这个老大哥。

这一场大醉,是过命交情的见证。

没过多久,张治中就私下里找周恩来,正儿八经地提出要加入共产党。

当时组织上考虑到他在国民党内部,能起到的作用更大,就让他先潜伏下来。

但这颗红色的种子,算是种下了。

可惜,好日子没过几天。



1927年,蒋介石翻脸了,在上海搞“四一二”,昨天还称兄道弟的黄埔师生,今天就得战场上见。

张治中一下子被顶到了墙角,一边是提拔他的蒋介石,一边是他认同的共产党朋友。

他怎么选,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看着。

从1928年到1937年,整整十年,中国大地上炮火连天。

张治中是蒋介石眼里的红人,按理说该是“剿共”战场上的头号打手。

可他干了件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事:主动把兵权交出去,跑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里教书去了。

他不是怕死。



这十年里,他四次被拉出来带兵打仗,可每次的枪口,要么是对着日本鬼子,要么是对着跟中央掰手腕的地方军阀,就是没朝红军放过一枪。

1930年,中原大战打得昏天黑地,他带着教导二师,在陇海线上跟冯玉祥、阎锡山的人马硬碰硬。

1932年,日本人打进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

十九路军在前头顶着,蒋介石在后头磨磨蹭蹭。

张治中急了,在蒋介石面前拍了桌子,主动请战,遗书都写好了,带着第五军就往淞沪战场冲。

庙行那一仗,打得是真狠,差点把日本人的王牌第九师团给包了饺子。

后来他说:“当时就想着死了拉倒,能活下来纯属侥幸。”



到了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一响,他又是第一个站出来,当上第九集团军总司令,指挥了绞肉机一样的淞沪会战。

他把命都豁出去打外战,但心里有条底线——自己人的事,能不动枪就不动枪。

这股子犟劲,让他在国民党高层里头显得格格不入。

他有个怪毛病,每次打完仗,就把兵权上交,这让疑心病重的蒋介石反倒最信他,因为他手里没自己的队伍,构不成威胁。

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里头一片喊打喊杀的声音,张治中却顶着天大的压力,给蒋介石上了个“万言书”,直说这事儿老蒋你办得不对,还坚决反对取消新四军的番号。

气得白崇禧当面指着他鼻子骂:“你这个政治部长,说的是什么话!”

蒋介石更是被他气得够呛,不止一回,指着他鼻子吼:“我到底是在跟谁谈话?



是在跟共产党的代表谈话吗?

蒋介石可能到死都没想明白,张治中的忠,是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忠,不是对他一个人的。

所以,等到抗战胜利,国共两党需要一个能说话、能办事儿的中间人时,蒋介石脑子里唯一能蹦出来的,也只有张治中这个人选。

历史就把他推到了一个新角色上——和平使者。

1945年8月,他第一次坐飞机到延安。

那时候,抗战的硝烟还没散干净,内战的乌云已经压到了头顶上。



他跟美国大使赫尔利一起来,是接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

为了保证毛泽东的安全,张治中干了件绝事儿:把自己在重庆的官邸“桂园”腾出来,拖家带口地搬走,还把他最信得过的警卫排调过来,专门负责毛泽东的贴身保卫。

《双十协定》,就是在桂园的客厅里签的字。

同年10月,他第二次飞延安,是护送毛泽东回去。

有传言说,蒋介石动了歪心思,想在半道上动手,就是因为有张治中全程跟着,才没能得逞。

在延安机场,毛泽东握着他的手,一个劲儿地夸他为了和平是真心实意。

1946年3月,他第三次到延安,是跟周恩来、马歇尔搞军事三人小组,谈停火整编的事。



毛泽东又一次亲自到机场接他,这位“三到延安的好朋友”。

可他一个人再怎么卖力,也拽不回一心要打内战的蒋介石。

他把在延安看到的情况,跟共产党合作的好处说给蒋介石听,换来的又是一顿大吵。

正好马歇尔也在场,看见这俩人吵得脸红脖子粗,都看傻了。

蒋介石气头上,又吼出了那句经典台词:“我正在和共产党的代表谈判!”

到了1949年,国民党的江山兵败如山倒。

张治中作为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的头儿,在北平做最后的努力。



南京那边拒签和平协定,解放军过了长江,张治中走到了人生的最后一个岔路口。

他对蒋家王朝算是仁至义尽了。

念着当年的知遇之恩,他想着得回南方去,当面跟蒋介石交个差。

就在这时候,周恩来找来了,对他说了句后来被写进历史的话:“我们不能再眼看着第二位姓张的朋友被毁掉了!”

这话里说的,是张学良。

一句话,戳中了张治中最软的地方。

周恩来紧接着就秘密安排,把他一家老小全接到了北平。



张治中心里最后那点念想,彻底断了,他留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以后,张治中当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

当年讨论国旗方案,是他提出来,原来的设计里有条杠,看着像分裂国家,不好。

这个意见被采纳了,才有了今天的五星红旗。

他用后半辈子,兑现了他对国家统一的承诺。

1969年4月9日,在北京八宝山,周恩来站在他灵前,深深三鞠躬。

那一刻,送走的是几十年的风雨故交,也是一个在红白两个世界里都赢得敬重的老朋友。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兴趣知识 incentive-icons
兴趣知识
感谢关注 感谢喜欢
1055文章数 18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