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不少家长表示很愁
家里宝宝突然发烧
浑身起疹子、食欲不振
去医院一查
竟然是手足口病
![]()
![]()
![]()
![]()
其实
手足口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传染病
最爱招惹宝宝
经常能一下撂倒整个幼儿园
![]()
而且千万别小瞧这病
以为出个疹子就完事了
它严重起来还可能致命
全年都有可能“中招”90%“遭殃”的都是孩子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主要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一般2至10天,平均3至5天。
![]()
(△ 引起手足口病的几种重要病毒)
注意
90%的病例都是5岁以下的儿童,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
现在就是高发季!
手足口病全年都可以病发,根据既往监测结果显示,每年4月份开始我国手足口病病例数逐渐增多,5—7月为春夏季高峰,10—11月为秋季小高峰。
症状表现为:
病情大多比较轻,会出现发热(38℃左右),手、足、口和肛周部位出疹(个别患儿没有皮疹),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
![]()
感染特定型的病毒的疱疹会出现疼痛和痒感。
手足口病属于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大部分患儿不需要特殊的治疗,通常7至10天就会痊愈。只有极少数患儿病情恶化迅速,会出现并发症,如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严重的会导致死亡。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吃了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感染。
![]()
当平时上房揭瓦的“小肉团”
无力地趴在身上呜咽
整宿整宿地痛苦呻吟
相信很多父母都恨不得替孩子受罪
![]()
那么
有没有办法可以提前预防
让宝宝减少受罪的概率呢?
5招教你防住它!
手足口病不可怕,它只是宝宝漫长成长过程中,小小的一个困扰。作为家长,要为年幼的宝宝构筑一道安全防护墙,下面这份预防攻略请大家收好:
勤洗手:肥皂+清水洗,或用可消毒免洗洗手液。家长在处理完宝宝尿片和排泄物后也要彻底洗手。
常消毒:宝宝的餐具、玩具和日常接触物要定期清洁和消毒。
喝熟水:不让孩子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少接触:人口密集的地方少去,避免宝宝和手足口病患者密切接触。
打疫苗:建议6月龄以上宝宝尽早接种疫苗,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以便尽早发挥疫苗保护作用,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个人和家庭防护固然重要
咱托幼机构、学校等高发场所
也要做好日常防控措施
从而减少聚集性疫情
托幼机构和学校防护要点
托幼机构、学校等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场所,做好日常防控措施的落实和病例的早发现及规范管理是减少聚集性疫情的重要手段。具体为:
做好健康监测和病例管理:学校应严格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追踪,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的患儿,要及时就医并做好病例管理。对患儿所用的物品及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时采用含氯消毒剂,需注意酒精无效。
加强环境、物品的清洁和消毒:对教室、公共区域定期进行清洁通风,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便器按钮、楼梯扶手等接触频发部位定期消毒。定期对儿童玩具、水杯、毛巾、餐具等个人生活用品进行清洗消毒。保持厕所卫生,每日进行消毒。
开展宣传教育:利用班会课、家长群等多种形式,提示家长高峰期注意防范手足口病,教育学生养成饭前、便后、外出玩耍后及时正确洗手,不混用毛巾,不共用水杯等良好卫生习惯。
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加强晨检,发现有发热、出皮疹的孩子要立即通知家长,同时报告相关部门,如托幼机构、学校发现短期内病例增多时,应及时报告辖区疾控机构,并配合落实相关防控措施。
来源:深圳大件事、南方都市报、腾讯医典、国家疾控局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本文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文中涉及药物、技术、产品等只做表达所需,不具任何治疗建议,具体治疗方式请前往正规医院接受专业检查及治疗。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