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亿加注CT,王文斌或许已经找到斯瑞新材的“第二增长曲线”。
日前,陕西A股七姐妹之一的斯瑞新材(688102)发布公告称,拟向全资子公司西安斯瑞先进铜合金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斯瑞科技”)增资4亿元,专项用于“年产3万套医疗影像装备等电真空用材料、零组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我们的评价是:这家本土航天产业的代表性公司,正在持续扩大科创地盘,并映射出民间资本旺盛的投资热情。
01
7年增长80倍:挖掘“高附加值”业务
在传统印象里,斯瑞新材一直专注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及特殊铜合金系列材料,但本次“4亿加注CT”的大手笔,或许会让我们重新认识这家“硬科技小白马”。
进入医疗影像装备领域,斯瑞新材绝非一时兴起,至少在上市前4年,这家公司就已经开始探索医疗影像零组件。
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时该公司的医疗影像零组件实现73.02万元的营收,尽管在总营收当中的占比只有0.2%,但公司创始人王文斌仍然把该项业务写进了招股说明书。而今来看,草蛇灰线正在伏脉千里。
![]()
在首度披露之后,斯瑞新材医疗影像零组件的营收及占比一路走高,且加速迹象明显。例如在上市的2020年,该项业务营收达到1508.91万元,主营占比达到2.22%。2024年,行至6022.23万元,主营占比达到4.53%。
从大口径上看,在过去的7个完整年度当中,整个医疗影像零组件业务,营收增长了8147%,主营占比提升了1010%,目前已经是第四大的业务板块了。
除了营收数字的增长,其“科创含量”也是杠杠的。
目前,斯瑞新材在CT和DR球管零组件已收获西门子医疗、联影医疗、昆山医源、麦默真空、电科睿视、北京智束等明星客户,并已成为部分客户的战略合作供应商。
![]()
从中观层面看,斯瑞新材为什么会持续探索医疗影像设备呢?
有分析显示,其一是基于国家战略,医疗影像设备中球管这一占整机主要成本的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有着迫切的国产替代的要求;其二是依托材料优势,提前布局有利于率先切入头部球管企业、整机企业等供应链。
积极性获得了高回报。2025年半年报显示,该业务板块的毛利率达到35.21%,远超斯瑞新材整体毛利率水平,成为上半年净利润增长33.61%的要因之一。
02
产融互动:定增引来本土首支AIC落地
值得注意的是,王文斌此次加注CT的4亿元,有3.4亿元来自定增募集资金。时间就在国庆之前,斯瑞新材通过首次定增,募集资金总额为6亿元。
可以确认的是,斯瑞新材本次定增还创下了一个“最快纪录”——西安民营科创板公司的“从上市日计的最快再融资”。(详见《》)
事实上,本次定增的资金用途之一——“3.4亿元将投资科技产业园项目”,就是用于“年产3万套医疗影像装备等电真空用材料、零组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
在新增的8家机构股东当中,建源西投、财通基金、华泰资管、博成趋势优选、诺德基金、陕西空天动力投资分别认购8000万元、7800万元、3100万元、3100万元、2700万元、2000万元,两家券商开源证券、广发证券,均认购2000万元。
首次定增,为何投资者和机构如此“热捧”?
二级市场上表现“抢眼”是一大主要原因。截至11月4日收盘,斯瑞新材股价为19.15元,总市值为148亿元,较之一年前披露定增公告时的9.18元,股价上涨超108%。相对于本次14.38元的定增价格,这16家投资人的浮盈已经超过33%。
![]()
值得一提的是,建源西投正是今年陕西刚刚落地的三支AIC基金之一,而其此次出资也是“试点扩容”之后,该AIC基金在陕落地的首单。
从结构上看,这支总规模10亿元的AIC基金,背后站着建信投资(29.5%)、西安工业倍增基金(29.5%)、西投控股(20%)及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19.8%)。
而这个建信投资对于陕西并不陌生,其2022年2月就曾出资陕西国调基金。(详见《》)2024年2月还曾出资奇点能源、羚控科技、天成航材、节能环境等4家科创企业。(详见《》)
面对深耕陕西的过往,或许解释了为何仅仅成立四个月,建源西投便能迅速投出首单。
颇为有意思的是,在我们以往的认知当中,AIC基金大概率会是一级市场的投资者,但参与斯瑞新材的定增,无疑是让我们看到AIC基金更广泛的投资趋向。
回到项目本身,其达产后将实现年产30000套CT球管零组件、15000套DR射线管零组件、500套直线加速器零组件及其他产品的生产能力。截至今年上半年末,该项目新厂房建设完成,有序组织验收、搬迁,设备投资稳步进行,已累计投入1.51亿元。
有分析认为,到2030年我国CT设备市场规模预计可达290.5亿元。
03
19个月领先:民间投资“新质”渐显
行文至此,我们需要回答一个问题,为何要如此关注斯瑞新材的此次增资?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背景,那就是本土民间投资的“后劲”。
事实上,过往的陕西民间投资并不总是令人乐观。
![]()
如上图所示,2017年上半年,陕西民间投资增速只有3.4%,在进入统计的23个省市自治区中,仅高于青海和西藏。我们曾以《》做了记录。
最悲观的时刻是2022年,或受疫情影响,本土民营企业对未来预期相对谨慎,全省民间投资比上年下降0.6%。民间投资占全省投资比重为47.2%,比上年下降4.2个百分点。基于惯性的2023年,出现了-8.8%的数据,当年的统计公报没有回避,直接提出“民间投资活力不足”。
转折点出现在2024年,开年伊始陕西民间投资即由负转正,全年同比增长6.9%,高于全国7个百分点。到了2025年1——7月,这个数字达到12.3%,其增速已经连续19个月高于全国,尤其是制造业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5.7%,令人惊喜。
在持续关注区域经济的过程中,金融棒棒糖有一个基本判断:尽管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陕西民间投资有起有落,但民间投资热情一定会恢复,信心之源就是斯瑞新材等一大批“硬科技公司”正在接过“强投资”的领军大旗。
在这个大预期之下,“强投资”的结构性变化也来了。省统计局的信息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34条重点产业链合计实现产值超过万亿,同比增长2.8%,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0.8个百分点。
![]()
除上图所示之外,共计20条产业链产值实现同比增长,其中8条产业链产值增速超过10%,3条产业链产值增速超过20%,排名较前的是太阳能光伏产业链(34.1%)、机器人产业链(22.9%)及增材制造产业链(22.4%)。
硬科技撬动新质生产力的作用,直接强化了陕西链群的整体实力。我们注意到,在34条产业链当中,除较为传统的煤炭产业链、石油天然气产业链外,乘用车(新能源)产业链、商用车(重卡)产业链、新型电力工业产业链等三条新兴产业链,在2025年上半年,产值均超千亿。
行文至此,我们认为“扭转预期”的宏观部署在陕西硬科技企业家的群体中已然兑现,面对19个月的“领先”信号,陕西新质生产力无疑是最大的投资热点,并将成为本土民间投资最为关键的“长效后劲”。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