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日本能够靠出口木材来赚中国的钱。但是黑龙江和日本列岛一样,都是大片森林,都是绿色资源大户。为什么中国还非要从日本进口木材?
但是,双方数字一对比还真有点意思,日本森林蓄积量高达50亿立方米,而黑龙江是22.38亿。谁多谁出口,这没毛病。日本把木材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中国很多高端家具、建筑装修用的木头,标签上写的正是“日本产”。
可中国又不止一个林业大省,日本木头连年涨价,我们非得用他们的木头?日本自己木材这么多,又为什么不自己用?
![]()
日本林业
说起日本,很多人都想不到它是森林资源大国。但实际上,日本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67%,放眼全球,这已经属于非常高的水平了。而且,这些树很多都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努力”的成果。
二战以后,日本下令大力植树造林,尤其在1960年代,几乎是全民动员,山头一个接一个地绿起来。到了今天,日本有超过四成的森林是人工林,以杉木和桧木为主。这些树大多已经“年过半百”,树龄50年以上的比例超过80%。年均净增加的木材量达到5600万立方米,堪称堆积如山。
![]()
但树是种出来了,可是没有地方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本土木材逐渐失去市场。一个是进口木材更便宜,特别是来自东南亚的热带木材,做工好、价格低;另一个是日本自己砍树成本太高,砍一根日本树的钱,能从东南亚买三根回来。
结果日本的林业从业者越来越少,大批人工林到了该砍的年纪,却没人动手。这些老林子不仅浪费资源,还带来安全隐患,树太密容易生病、起火,森林健康亮红灯。
就在这时候,中国市场成了“救命稻草”。
![]()
黑龙江林业
说起黑龙江,过去那是全国的“木头发动机”。新中国成立后,黑龙江的林场几乎是为全国供木材的。电线杆、铁路枕木、建筑木材,大半从这儿出来。那时候,有个响亮的口号叫“共和国林业长子”,一点也不夸张。
火车拉着木头,一车接一车地往南开,林区工人日夜伐木,形成了赫赫有名的“伐木文化”。但高强度砍伐让森林生态系统频频告急。有的林区几乎成了“光头山”,水土流失、野生动物减少,问题一个接一个。
2014年,国家拍板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这一下,黑龙江林业从“砍树”转向“护林”。
停伐后,黑龙江的森林一点点恢复过来。十年间,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5%以上,蓄积量反而增长了近30%。不砍树了,反而树多了,这说明生态恢复是有成效的。
![]()
当然,转型不等于停滞。黑龙江也在探索新出路。比如发展“林下经济”,不砍树就靠林子吃饭。种蘑菇、搞蓝莓、养蜂,森林旅游、碳汇交易也慢慢做起来了。比起过去砍树为生,现在发展更加多元。
更重要的是,黑龙江的森林不光是资源,更是生态屏障。这里是东北平原的“水塔”和“绿盾”,守的是上亿亩黑土地,护的是全国粮食命脉。这种生态价值,是用多少钱也换不来的。
![]()
出口与保护
日本和黑龙江,看起来都树多,但走的路完全不同。一个是“怎么把堆积的木头卖出去”,一个是“怎么把曾经砍空的山林养回来”。
日本的林业像是一个储满了水的水库,水太多了,得找出路。出口给中国,是一条现实又聪明的路。中国这边装修市场大,高端家具需求旺,尤其是禁伐政策出台后,国内天然林木材供应紧张。
这时候,日本的杉木、桧木就有了市场。轻质、香气、纹理好,再加上运输距离近,成本比欧美低,正好填补中国高端木材市场的空缺。
黑龙江则是另一种思路。优先保生态,不再单纯看眼前的木头价值,而是把森林当作长期资产。生态好,农业稳,气候安全,长远看,这种回报更大。
![]()
说到底,这不是谁做得对谁做得错,而是国情不同,选择不同。日本地小人多,人工林密集,不出口就浪费。黑龙江地广林深,生态功能重要,不保护就出大事。
这种对比,其实也让我们看到一个关键点,资源真正的价值,不在于你有多少,而在于你怎么用。
不管是日本还是黑龙江,未来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比如气候变化,暖化让一些树种难以生存;劳动力短缺,年轻人不愿进林区;森林老化,病虫害和火灾的风险也在增加。
这时候,两边其实也有合作空间。日本在森林管理、木材加工、防灾林建设上积累了不少经验;中国在大规模绿化、生态工程、林下经济方面也有自己的办法。未来,技术交流、人才合作、气候应对,都是可以走在一起的方向。
![]()
更重要的是,我们得重新认识森林的价值。过去看的是木材多少,现在看的是生态、碳汇、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在碳中和目标下,森林不仅是木头仓库,更是吸碳大户。
黑龙江的选择,是守住“绿水青山”,走生态优先的路;日本的选择,是把“堆积的绿”变成经济活力。这两条路看似不同,其实都在为一个目标努力:让森林可持续,让发展走得远。
一边是种了几十年树的日本,眼看着树长大了,却没人砍,靠出口找出路;一边是砍了几十年树的黑龙江,痛下决心停伐,靠转型找未来。同样是森林,命运却大不一样。
![]()
但无论是“砍”还是“不砍”,最后看的,都是人和自然怎么相处。森林不仅是木材,更是空气、水源、生物链,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
日本和黑龙江的故事给我们提了个醒:资源多不等于用得好,保护生态也不等于放弃发展。关键在于:你用什么样的思维去看待这片绿。是割完就走,还是守着生金?不同的选择,决定了不同的未来。
讲到最后,树终究是沉默的。但它们的命运,其实是人类选择的投影。守住绿水青山,不只是为了今天,更是为了下一代能看到的绿色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