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速公路的延伸打破山川阻隔,当隧道桥梁的搭建串联起区域发展脉络,基建领域的线性工程正成为推动经济循环的关键纽带。然而,这类工程与生俱来的“跨度长、环境杂、点位散”特性,却让数字化转型之路布满挑战。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各行各业的今天,线性工程的施工管理如何实现从“人控”到“智控”的跃迁?品茗科技为这一命题提供了参考答案。
01 数字拌合站:告别“抢单”,让数据“跑路”
国家高速公路网G5012恩广高速中的万开达高速公路项目,是连接重庆万州与四川达州的交通要道,建成后将使两地车程缩短至1.5小时。但其建设过程中,混凝土管理的痛点却一度成为项目履约的“拦路虎”。
![]()
此前,施工区与拌合站之间依赖电话沟通需求,多个施工区同时要料时,不仅记录易出错,排产“谁先谁后”的矛盾更是频发;为争抢混凝土资源,施工区往往“多报少用”,导致大量余料浪费,而浪费量却无法精准统计;更关键的是,为确保混凝土强度合格,配合比设计偏于保守,无形中造成了原材料的过度消耗。
这些痛点并非个例,而是高速公路等线性工程在混凝土管理中普遍面临的共性难题,背后折射的是生产端与施工端信息断层、资源调度低效、质量与成本难以平衡的深层需求。
正是洞察到这一核心痛点,品茗科技与中铁建投展开课题合作,共同孵化出数字拌合站管理系统,以“全周期管控”思路破解混凝土管理困局。
在这套系统中,“智能预排”功能让施工员像在饭店点菜一样,通过手机APP在线提交浇筑令计划单,订单自动进入系统预排产,改变了以往“电话要料”的混乱模式,双向协调效率显著提升。
在运输与管控环节,通过北斗定位设备,施工员与调度员可实时监控混凝土罐车的运输轨迹,有效避免了断料风险。施工员还能根据现场施工进度,随时发起补方、暂停或恢复等操作,而浇筑任务剩余的尾盘余料则被纳入系统统一管控,可灵活调拨至其他需求点位,或者统一预料回收,真正做到“不浪费一方混凝土”。
针对配合比这一关键痛点,系统深度联动试验室数据,试验员可提前根据混凝土标号,提前为浇筑令分配试验室配合比,系统自动根据砂石料实际含水率自动形成施工配比,并同步驱动拌合站机组生产,计算材料偏差。既保障了混凝土质量的标准化,又摆脱了“保守配比”导致的材料浪费困境。
自2023年11月上线以来,这套系统持续稳定服务万开达项目,成为线性工程混凝土管理数字化的典型范本。
02 安全管理:数字化场景连点成线
而面对线性工程中另一类更考验场景适配能力的挑战——安全管理,十巫南高速5标项目的探索,则进一步展现了数字化破解细分场景难题的深度价值。
作为十堰经镇坪至巫溪高速公路溢水至镇坪段的关键标段,十巫南高速5标全长11.63km,包含6座隧道、6座桥梁,使其天然带有线性工程“隧道占比高、地质条件杂、施工点分散”的典型特征。
![]()
针对场景化管理诉求,品茗科技为项目构建了多维度、强联动的隧道安全管控体系,涵盖五大要素:实名制、人员定位、视频监控、有害气体、车辆道闸。
传统房建项目的固定点位考勤难以覆盖线性工程分散的工区,部分人员不经过洞口人脸闸机,导致考勤数据缺失,陡增劳务纠纷风险。在十巫南高速项目上,通过“桩桩”APP移动考勤,结合人脸识别与定位技术,实现随地可打卡、全程可追溯。
此外,UWB精准定位技术实时掌握洞内人员分布,可变焦智能云台实现施工面视频全覆盖,结合有害气体监测装置构建环境感知网络,同时将实名制考勤与车辆道闸系统无缝对接,形成“人-车-环境-管理”一体化的隧道施工数字孪生体系。
这一体系不仅实现洞内人员实时定位、车辆轨迹回放、隐患整改闭环管理,更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建立起对隧道施工安全状态的全局感知与预警能力,显著提升高风险作业的安全管控水平。
凭借对线性工程的理解不断加深,品茗科技通过持续的产品实践,为基建领域从点到面提供可复制的转型实践。如今,已构建起覆盖线性工程全要素的数字化产品矩阵,形成从单点工具到系统平台、从局部场景到全线协同的赋能能力。
未来,品茗将继续深耕基建行业,以技术为基、以场景为尺,在绵延的工程线上,持续书写数字赋能的深度与广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