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安居梦“照”进和美乡村新图景
![]()
循化县农科局专家为群众面对面宣讲宅基地审批、农村三资管理等政策。图片由循化县委组织部提供
青海新闻网·江源新闻客户端讯 在初冬的暖阳里,我们先来讲一个始于夏天的故事。
今年6月25日凌晨五时,天还未亮,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镇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工地已响起机械的轰鸣声。
时值汛期,为了避免因发生山体滑坡、山洪暴发等地质灾害造成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问题,施工突击队队长韩会明裹紧外套,打着手电筒仔细检查钢筋绑扎间距,确保安置点施工安全。不远处,160栋新房正拔节生长,即将完成封顶……
与此同时,安置点工作负责人马世功的“服务挎包”里装着避险搬迁安置相关资料,正快步走向村民家中讲解。晨曦中,安置点屋顶上那面迎风招展的旗帜,与他胸前别着的工作徽章交相辉映——在白庄镇,这份力量正融入基层治理的每道肌理。
![]()
白庄镇驻上海流动党员在上海开展流动党员教育活动。图片由循化县委组织部提供
根系深扎
田间地头解民忧
“以前遇到跨部门的事总怕‘踢皮球’,现在清单一翻,谁牵头、谁配合写得明明白白!”白庄镇“事项清单”中10大类384项职责如“作战地图”般清晰,不仅让干部对“该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心中有数,更让群众办事找对门、少跑腿,这就为基层治理效能装上了“导航仪”。
乡村要发展,骨干是关键。白庄镇党委班子带着问题清单走遍27个行政村,建立村“两委”班子换届“三张清单”,精准绘制了人才图谱。为了让年轻力量快速成长,6名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被纳入镇机关轮岗培养计划,全程参与征地安置、产业培育等重点项目攻坚。
“安置点征地时,有村民担心补偿标准不透明,罗幸书记拿着政策文件逐户讲解,村民们都从‘抵触’变成了‘支持’。”谈起大学生村党支部书记的作用,下科哇村党支部书记马志明赞不绝口,年轻党员带来的法治思维、数字工具运用能力,正为乡村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村界地带的灌溉、土地纠纷,曾是基层治理的“老大难”问题。白庄镇扎木村与昌克村因灌溉渠清淤问题争执不下,两村老支书以及新任大学生书记在渠边支起板凳,对照老地契厘清界限,随后又带头组织20余名党员义务清淤三天。最终,淤泥清走了,心结也解开了,百年老渠重新流淌起清澈活水,灌溉着两岸千亩农田。今年上半年,白庄镇矛盾调解员扎根田间地头,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0余件。
今年以来,白庄镇还成立了首个在外流动党员党支部,并纳入上海市普陀区委组织部管理,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保障、作用发挥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共同策划“红色家书”音频活动,推动流动党员管理从“单向管理”转变为“双向协同”。“在外务工多年,总觉得离家乡党组织远了,现在支部建在身边,我们又有了‘主心骨’!”循化县驻上海流动党员党支部成立后,7名在沪务工党员终于有了“暖心家”。
![]()
整齐划一的避险搬迁安置房。图片由循化县委组织部提供
清风护航
纪律利剑守护“责任田”
走进白庄镇政府大厅,“两个清单”整改销号进度表保持着实时更新。28个作风问题、10种“四风”变异问题被制成作战图,党政班子查摆的234条问题已全面完成整改。
为破解“整改流于形式”的难题,白庄镇党委将党政班子查摆的234条问题分解到岗、落实到人,每一项进展都“晒在阳光下”,随时接受群众监督。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7月1日清晨,白庄镇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齐聚避险搬迁安置点工地,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在这场别开生面的廉政课堂上,警示教育片里“蝇贪蚁腐”啃食群众利益的案例被搬上讲台,镇党委书记结合本地实际剖析风险点,让“身边事”成为“活教材”。老党员小奴感慨:“只有守住底线才能对得起群众信任!”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白庄镇纪委聚焦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立案查处3起典型案件,对2人给予党内警告处分,用“零容忍”的态度筑牢了纪律防线。
“邻镇干部因互助资金使用不规范被查处的案例,就像警钟在耳边敲!”某村支书在参加廉政谈话后认真核对村级账目,主动整改了3处资金公示不及时、明细不清晰的疏漏。
时间来到8月,白庄镇集镇格外清爽,曾经占道多年的流动摊点不见了踪影,街道宽敞整洁。这背后,是白庄镇工作人员带头开展的集镇整治行动,从62人组成的执法队伍中,抽调骨干人员上门宣讲政策、规划摊位,用“柔性执法+刚性约束”赢得了群众理解。
“以前整治总怕‘一阵风’,这次商户带头拆棚子、挪摊位,我们看着心里服气!”摆摊20多年的马大姐笑着说。整治行动不仅清理了占道经营,更扭转了“敷衍应付”的旧作风,让干部在一线锤炼了担当、赢得了民心。
安居筑梦
乡村焕发新活力
“看着楼一天天封顶,心里比吃了蜜还甜!”在白庄镇避险搬迁安置点工地,老党员韩毛草每天雷打不动来“打卡”,安全帽下的脸上满是期待。那时,他指着初具雏形的安置房说:“以前住土坯房怕洪水,现在马上能搬进新房,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份安心,源于“白庄速度”的硬核支撑。94.33公顷征地高效完成背后,是党员干部带头签下的《搬迁意愿承诺书》。目前,安置点临时党支部共协调解决建材运输、用工矛盾47件;160套安置房主体即将封顶,水电气管网同步铺设。
不仅如此,在白庄镇科哇村的牛羊养殖场内,新建起120平方米的办公室及辅助用房,还完成了3.1公里道路修建和3000平方米畜棚周围场地硬化。这个投资240万元的村集体项目,不仅盘活了闲置草场,更通过改善合作社办公条件、便利物料运输,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收。“道路通了,村民出行方便多了,合作社效益也好了,大伙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上科哇村民韩文明告诉记者。
“汛期到了,今晚重点查下游堤坝!”7月3日,是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白庄镇镇长马海祥带领27个河湖巡查员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河道旁巡查。今年入汛以来,累计巡河20次,排查隐患点17处。“有镇领导和巡查员盯着,汛期睡觉都踏实!”乙日亥村干部韩学俊说。
安全不止于“应急”,更藏在日常细节里。在改造一新的白庄镇立庄村公交港湾,村党支部书记说:“公交港湾改造是镇人代会上人大代表提的建议,镇党委始终把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迅速开展了规划、改造工作,让群众出行更加安全。”在镇党委的带领下,一个个民生实事落地生根,一幅幅幸福图景徐徐展开,让乡村的烟火气里满是温暖与希望。
强基赋能
治理根系滋养“新枫景”
上拉边村的文化广场上,一面绘有“六尺巷”故事的文化墙正在打造中,孩子们时常在这里听村干部讲邻里暖心故事。
自被打造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点”以来,上拉边村通过“故事宣讲”,村风民风越来越淳朴。如今,村里的文明新风正顺着文化墙的脉络,浸润到家家户户,上拉边村前后涌现了12个先进典型。
“以前总觉得在自家院子盖房是‘家事’,听了宣讲才知道,没审批就盖房是违法的!”苏呼撒村村民马乙奴四在宅基地审批政策宣讲会后,主动到镇政府询问相关流程,表示愿意按照规定一步一步来,最终把房子建好。
仅是针对农村宅基地管理中的“政策不清、违规建房”问题,白庄镇共组织开展11次政策宣讲会,召集27个行政村“两委”成员,开展现场受理咨询,成功制止未批先建、超面积建房等违法用地行为11起,清回互助资金40万元。
“以前‘三资’是糊涂账,现在清回互助资金40万元,账本晒在了阳光下。”——从“被动查处”到“主动宣讲”,从“群众跑腿问”到“干部上门讲”,政策的“春风”吹进了群众心坎,也守住了乡村建设的“规矩线”,获得干部群众一致好评。
从94.33公顷征地到160户安居梦,从40万元追回资金到27人巡河队,白庄镇已将基层治理的热情化作拆旧建新的铁臂、丈量民情的脚步、照进心房的灯火……当最后一车混凝土浇灌进安置点地梁,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根系正在这片土地扎得更深。
(乔欣 韩晓燕)
(来源:青海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