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笔者偶然看到一个表格。
上面陈列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四大天王的香港乐坛重要歌手奖。
具体来说,包括TVB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和亚太最受欢迎男歌手、港台的最佳男歌手和全球华人最受欢迎男歌手、商台的叱咤男歌手金奖、新城的劲爆男歌手和亚洲劲爆男歌手,以及四台联颁的传媒歌手大奖。
以总数来说,刘德华一骑绝尘,张学友次之,然后是郭富城和刘德华。
这当然是实情。
但究竟该如何看待,四大天王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乐坛重要荣誉?
且并不仅限于歌手奖。
![]()
争端很容易看见。
诸如谁拿奖更多,谁的奖以及哪种类型的奖更重要,拿到的人就沾沾自喜,转而鄙视没拿到的,不一而足。
这些争端与态度,有没有问题?
笔者认为有。
比如TVB的金曲金奖。
从奖项设计的初衷来说,TVB方面是准备将这个奖,打造成为“专业”的代名词,并在实际操作中,以“压轴大奖”称之。
它当然是不折不扣的香港乐坛大奖。
但以奖项本身来说,它只是当年十大劲歌金曲入围歌曲中的一首,而从作词、作曲、唱功等角度来说,是不是一定会比其他入围甚至没有入围的歌曲更佳,甚或说是不是能代替唱功的评判?
这其实并没有什么逻辑。
![]()
不如就来说说唱功。
张学友可谓天赋异禀,嗓音浑厚又不失磁性,所以出道就以唱爆红,直到1996年之后,才因嗓音质感不足而开始走下坡路。
但你不能说,他唱得不行,功力一直都在。
比如直到2014年,他还能交出来《醒着做梦》这种难度爆表的作品。
这确实要服气。
黎明声底较厚,但力量感颇有不足,且随着年龄增长渐弱,过于内收而不敢上行。
刘德华应该是四人里面,嗓音天赋最弱的一个,但他在音准和稳定度上都比较优秀,这不可不见。
最后说郭富城。
他除了音色非常态浑厚型之外,在音质、音域宽度、磁性、共鸣与技巧等层面,其实都与张学友相当接近。
且其音乐作品不但风格多样,也难度极高。
就如随手列出来《纯真传说》、《只因拥有你》、《红色小夜曲》、《跳舞大王》和《唱下去》等等,刘、黎二人无论如何不可接招,张学友估计都只能选择性尝试。
这其实很出人意料。
![]()
该如何从音乐作品判断唱功?
笔者讲过很多次,大略应该包括音准、气息、咬字、共鸣、假声、颤音、歌曲难度乃及情感与情绪的化用等等。
而这些东西,就需要认真倾听和体察,尤其需要反复比对现场表现。
说回金曲金奖。
1995年郭富城《纯真传说》对张学友《离开以后》,1996年郭富城《听风的歌》对黎明《情深说话未曾讲》,1997年郭富城《爱的呼唤》对黎明《只要为我爱一天》,孰强孰弱?
不绝对,但歌曲不会说谎。
其实也无意臧否奖项的花落,只针对以奖代替实力评价而罔顾作品的言辞。
此其一。
![]()
说回开篇谈到的歌手奖。
以总和统计来说,刘德华十九座、张学友十六座、黎明九座而郭富城六座。
这个数量差距,颇有点触目惊心。
但认真来说,港台最佳男歌手就是个被忽略的存在,新城劲爆和亚洲劲爆根本就不入流,TVB的亚太最受欢迎男歌手奖,自设立之日起就是实打实的安慰奖,而所谓四台联颁传媒歌手大奖,根本就是比谁拿奖多。
何来什么说服力?
再以1993年至1998年四大天王同台为界,结果就更不一样。
以笔者所见,只有当这些“水分”被过滤掉,或才能真正认识到,什么叫四大天王。
虚名其实没什么实质意义。
此其二。
![]()
余者或不须言。
以一个多次阐述的观点作结。
人皆有争雄之心,但应光明磊落,拿奖该恭喜,但不应以此鄙视他人。
天王即传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