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家张一青逝世已经13年了,可人们对这位画家的“热捧”还没减。
前不久在石裕堂先生家参观他“朝元”文史的研究,他家的中堂悬挂着张一青的大幅人物画“枫桥三贤”,也就是王冕、陈洪绶、杨维桢论道,大家在赞赏画作的同时,认为他当时应该在浙江美院教书发展,可为什么随后返回诸暨老家呢?又说他在美院学习和教书期间,与方增先、孔仲起、宋忠元、吴山明、肖峰十分友好,为什么还要回转一个偏僻的山坳烧石灰的地方呢?因为我熟悉他儿子张晖先生,并为张一青先生逝世周年出版的《国画家张一青》写过序,于是就采访了张晖先生。
![]()
张一青先生的国画生涯饱含着刻苦和用心,他的一生凝聚着“抱定青山”的宗旨,他的辉煌的作品,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祖国文化的优秀的人文气息。
1935年4月,张一青出生在浙江省诸暨市盛兆坞张家村。因家贫初中半年而终,务农烧石灰为生,唯痴悟丹青。20世纪50年代,在家乡十里方圆,作画就小有名气。1958年《美术》6月号有专题介绍,事迹载入《新中国的浙江群众美术》。1952年12月,参加县速成识字法师资培训。1957年12月,被聘任诸暨县浣纱人民公社(区)文化馆干部。1967年5月,被聘任为五一公社(乡)文化教员。1969年8月,由诸暨县委宣传部推荐,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深造。师承宋忠元、孔仲起教授。1971年10月4月,由浙江省教育厅通知,应聘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1979年6月,由诸暨县文化局聘任为“诸暨工艺美术社”社长。后设“云石画室”。1999年7月7日,张一青个人电视专题片《云石人生》,由美国斯科拉卫星电视网播放。2011年9月,由文化部“中国西部爱心书苑”邀请参加“中国画家丝路采风”活动,同时在甘肃高台、敦煌举办八省代表书画联展。2005年7月23日,中央电视国际频道,作品国画《西施》作诸暨形象代言人直播。2011年3月21日,国画《王冕画荷》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制作邮封、明信片全国发行。2012年3月2日,在东白湖香榧公园,由中央电视台参拍国画现场表演。2009年10月,经诸暨日报和网络公示,由浙江省宣传部、文化厅、文联评为“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主要作品:《赤脚医生》《财源滚滚》《四喜同来》(年画)单幅画出版,全国发行。《南方新煤矿》《凝望》《西施》《戴思恭》《枫桥香榧》等国画作品,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奖,被报刊发表,并被北京快雪堂、青岛画院、甘肃高台图书馆、敦煌画院等单位收藏。中韩国际美术大赛,作品《西施》《陈洪绶》获奖,被韩国收藏。2005年10月,为西施故里《中国名媛馆》创作砖雕人物画《前后浣纱记》四十八幅。2008年,为西施故里长廊创作砖雕人物画《西施传说》二十幅。2005年《诸暨民间艺术大观》书籍插图三十二幅。2006年至2012年,《道地乱话》《诗话暨阳》《镜山夜话》《越国古都诸暨》《法律与良知》《子衿茶的故事》《诸暨风》《同山烧》等书籍插图二百余幅。
![]()
在美院学习和教书期间,张一青师承宋忠元和孔仲起,当时宋忠元是副校长,他对“默默无闻”的张一青十分欣赏。张一青和孔仲起老师同一个办公室。张一青扫地、抹桌、打开水,十分勤快。一次孔老师心中不快,把一叠画丢在桌上,要烧掉它,张一青一把捧在手中,喊着“可惜可惜”,张一青一边安慰孔老师,一边把这一叠准备化为灰烬的画分发给了学生。学生们如获至宝。方增先老师擅长人物画,张一青画了一幅“赤脚医生”请他指点,方老师对画的布局作了指导,随后张一青又画了2张,老师翘起了拇指,说很好!但由于那时“老九”们受到冲击,有段时间方老师有点自暴自弃。一次,方老师病了,张一青到他卧室后为他穿衣、穿鞋,搀扶他去看病。肖峰老师、吴山明老师也认为张一青人不错,画也好。1971年,张一青和肖峰先生的夫人去长兴煤矿深入生活,返回后她告诉丈夫,张一青老师如同哥哥一样照顾她,人真好。
![]()
那么,既然浙江省教育局发文,张一青是美院的教师,而且人品又如此的好,他为什么进不了美院的编制呢?
张晖先生告诉我:因为我爸的亲舅舅是国民党少将,因此……他舅舅是诸暨大侣乡人,叫赵世悌,黄埔18期毕业生,任团长时参加过长沙会战,随后又是中美联合的空军飞虎队无线电大队长……奇怪的是1949年他留在大陆,而他妻子和孩子去了台湾……
1958年,张一青是在“寻找千里马运动”中,被中国《美术》杂志发现。继而,在其6月号上用专题报道了张一青的绘画成就,以“驰名浙江诸暨东乡的农民画家”为题,赞扬他的作品“能在传统绘画中大胆攻坚,并全方位运用了工笔、水墨、写意等多种作画技法,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美术》杂志在中国美术界是颇具权威性的刊物。因此,从那时起,张一青就毫无疑问地跨入了当地画坛名流之列。
长期以来张一青赋予了自己一个严肃的使命:寻找失落的诸暨人文故事,并用手中的笔将其发扬光大,把传承诸暨文化作为个人的信仰去实现。丹青素有情事之称,有情方能妙笔生花。张一青对故里暨阳怀着深厚的感情,心系梦魂,走访名人旧居,踏遍大镇小村,志在重塑历史名人。精诚所至,古今名流跃然纸上。他平静淡定,始终紧握手中画笔,胸中抱着一个坚定的信念:为诸暨的文化建设尽力,为中华的国画事业尽心。
![]()
五十余年间,一青先生走过了一条极不平坦的人生道路,但是,无论道路多么曲折,他始终循着既定的人生目标前行:用手中的画笔,奉献社会,造福乡梓。1969年,诸暨县委宣传部送张一青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深造,学成后,学校聘请他留校任教,但是……
之后,诸暨县文化局成立了“诸暨工艺美术社”,任命张一青为社长。在这个“社”里,他当了整整17年社长,向主管部门先后上交了30余万元的利润(当时诸暨城关买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只需一万余元),又帮助多名农民工办了农转非,使他们成为吃“皇粮”的干部职工。1997年,张一青年过花甲,去县文化局办理职工退休手续,领导说:“你们本来就是农民工,自生自灭,不用办手续的,回去就是了。”张一青苦笑着说:“四十年了,我这个挂牌农民没有为自己争过一粒芝麻,今天更不会争一根棉线!”他对自己的为人立下一个座标:我虽然没有傲气,但不能没有傲骨。
这就是张一青的人品,他能做到,我做不到。人品者,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之总和也,我赞美他这可敬的总和!
![]()
张一青的品格,更明白地反映在他执著的追求上。这位双手空空回到故里的花甲老人,没有因遭受不公正待遇而气馁,更没有呼天抢地,而是腾出一间斗室,取名“云石画室”,寓意自己做人既有云彩般的飘逸,又有花岗石般的坚硬!飘逸的是,退休后有关部门养老金一分不给,自己淡定若水;坚定的是有生之年,定要在国画领域内有所作为。此后,他辛勤劳作,不分昼夜,为“把诸暨建设成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奉献了巨大精力。他为“西施故里”景区创作了《浣纱记》,为《诸暨民间艺术大观》完成插图30余幅,又为《西施故事》砖雕作品作画60余幅。他走访诸暨众多的乡村,完成了《诸暨历代书画家选绘》。然后,又与西泠印社出版了《国画家张一青》,与人合作完成了《绍兴书画史》《越中书画家大辞典》等。一青先生的业绩和成就被拍摄成电视专题片《云石人生》……人生达到如此物我两忘、为艺术而坦然献身的境界,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但是一青先生做到了。
他的绘画作品,取材于古往今来的历史文脉,不是历史人物,就是诸暨人文传说,但都是人物创作。人物画多了往往容易出现雷同,而一青先生的这本画册让人在欣赏每一幅画作时,都不禁耳目一新,眼前一亮。他用笔豪放别致,清新高亢,笔力刚劲飘逸,浪漫超脱,具有各自不同的效果,从中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传统人物画的深刻领悟和精深的造旨。一青先生对国画的渲、染、皴、擦、勾、勒等技法的运用,施之于人物的塑造,衣纹的处理,常常因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细心品读就可以发现,有的是以渴笔勾勒轮廓,再据深浅明暗皴擦勾染细部,有的人物脸部采用明暗法以浅绛笔墨描绘,注重骨法和肌理,有的属于“笔胜于象”的类型,也有少量“墨胜于象”的作品,但大部分作品吸取了传统技法。
毫无疑问,张一青的绘画技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浙派风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