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13日报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1月10日发表一篇报道,题为《中国海上“大风车”助沿海省份加速脱碳》,内容如下:
在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入海口附近,一座50多层楼高的白色巨无霸“大风车”矗立在一望无际的滩涂上,这是全球目前最大装机容量的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
研制海上“大风车”的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风电研究设计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羊森林介绍,26兆瓦风电机组可抵御17级超强台风,大容量机组也是降低度电成本的关键因素。机组入网运行后,叶轮转上一圈,可发电62度,一年发电量足够供5.5万户家庭全年使用。
在双碳目标的带动下,中国需生产更多绿电,来支持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电动车等产业。尤其在用电负荷高、面临能源结构转型压力的沿海区域,能够就近消纳、成本也极具竞争力的海上风电,正成为脱碳的重要力量。
海上风电不占用任何陆地资源,且风能资源充裕,同时也是一种成本低又安全的能源。随着相关技术趋于成熟,海上风电日益被视为全球脱碳的核心。
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多年来一直领先世界,在海上风电领域也不例外。据全球能源监测组织数据,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从2017年的不到300万千瓦,激增到2021年的2639万千瓦,跃居全球第一。去年,中国新增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为440万千瓦,几乎占同年全球新增容量的55%。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数据,中国海上风电度电成本从2010年的每千瓦时0.2美元,下降至2024年的每千瓦时0.056美元,降幅达72%,超过全球62%的平均降幅。
中国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量已达4331万千瓦,同比增长14.9%,这些风电项目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山东、福建、辽宁等沿海省份。东部沿海省份聚集了众多大城市和工业中心,电力需求居高不下,能源转型也面临持续压力,随着沿海各省加快迈向脱碳目标,海上风电发展也在提速。
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招商部的负责人说,东营海上风电产业园自2022年开工以来,已形成涵盖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到配套服务的成套产业链。目前签约的项目达30多个,其中20个已进入投产运营状态。像东营这样包括全产业类的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仅在山东就有四个。
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别晓东说,山东经济体量大、结构重,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大省,因此降碳责任重、压力大,加快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对优化能源结构,实现降碳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中国通过快速大规模近海风电发展,在全球海上风电领域确立了领导地位。随着海上风电技术的成熟和规模的扩大,可利用的近海风电资源开发逐渐饱和,拥有巨大风能资源的深远海成为寻求清洁能源的新区域。今年年初,中国自然资源部发布海上风电产业发展引导政策措施,要求新增海上风电场设在离岸更远、更深的海域,推进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布局。
世界风能协会副主席、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指出,中国海上风电从近海走向深远海,主要得益于中国企业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
他预计,2025年后,中国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将主要位于深水远岸海域,深远海风电将成为中国海上风电项目的主战场。秦海岩说,如果中国继续扩大装机容量,海上风电技术有望取代煤炭发电,进一步减少碳排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