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的秘密:禅修不是为了入定境,明白这点方能证得真实智慧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金刚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禅堂里,数百位僧人端坐蒲团,闭目入定。香烟袅袅,梵音低回。

这样的场景,在世人眼中便是修行的极致。

可曾想过,这看似庄严的画面,或许恰恰是修行路上最大的障碍?

唐代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曾言:"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立功课?"

这话听来颇为惊世骇俗。坐禅不就是佛门修行的根本法门吗?为何祖师却说得如此不屑?



问题的关键在于:坐禅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追求那片刻的宁静,还是证得究竟的智慧?世间修行人,有多少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把工具当成了宝藏?入定境界固然殊胜,可若执着于此,便如同渡河之人,到了彼岸还死死抓住船桨不放。

这其中的奥秘,要从一千多年前的一场辩论说起。那场辩论,改变了整个中国禅宗的走向。

唐高宗年间,岭南新州有个樵夫,叫慧能。此人不识字,以卖柴为生。一日,他在街市听人诵读《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当下便有所悟。

慧能寻到黄梅东山,拜在五祖弘忍门下。那时寺中有僧众七百余人,上座弟子神秀大师最为出众,被众人视为衣钵传人。神秀修行精进,每日坐禅入定,从不懈怠。他的定功深厚,能一坐数日不动,呼吸若无,心如止水。

五祖年事已高,想要传法。他让众人各作一偈,以察心性。神秀思虑再三,在墙壁上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首偈子传开,众僧无不赞叹。神秀的意思很明白:修行就像擦拭镜子,要时时用功,保持心地清净,不让烦恼尘埃沾染。这个见地,看似正确无误,实则藏着一个致命的问题。

慧能在碓房舂米,听人念诵神秀的偈子,便请人代笔,也在墙上题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了,表面上说:"此人也未见性。"心中却明白,慧能已得真髓。当夜三更,五祖唤慧能至丈室,为他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知他已明心见性,便将衣钵传给了他。连夜让他南归,避开北方僧众的追赶。

这段公案流传千年,世人多从"顿悟"与"渐修"的角度来理解。神秀主张渐修,慧能主张顿悟。可真正的差别,不在顿渐之分,而在于对坐禅本质的理解。

多年后,慧能在韶州曹溪宝林寺弘法。一日,有个僧人名叫法达,来寺参拜。此人诵《法华经》三千部,自认功德不小,礼拜时头不着地。

慧能一眼便看出他的心病,说:"礼拜时头不至地,不如不拜。你心中有物,是何物作障碍?"

法达说:"弟子诵《法华经》已三千部。"

慧能说:"你诵三千部,若能明了经义,不生高傲之心,与我同行。可你现在,却被《法华经》转了。念经是为明心,不是为了积攒功德。"

法达当下汗颜,问道:"如何才能转经,而不被经转?"

慧能说:"经文说什么?"

法达背诵道:"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你看,"慧能点头,"经文自己说了,真理是不能用语言完全表达的。你诵三千遍,还是在文字上打转。坐禅也是一样,不是说坐得久就能开悟。"

又有一次,一位僧人名叫志诚,是神秀大师的弟子。他北方学法多年,精通坐禅入定之术。来到曹溪,想看看慧能的本事。



慧能问他:"你师父如何教导弟子修行?"

志诚答:"我师父说,戒定慧是根本。要守戒清净,修定入静,从定发慧。"

"你师父说的没错,"慧能说,"不过我这里,戒定慧的理解有些不同。"

志诚恭敬问道:"请大师开示。"

慧能说:"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这是自性本具的戒定慧,不是靠修出来的。你们坐在那里,压制妄念,追求入定,这是在心外求法。"

志诚听得一头雾水:"不坐禅,如何修行?"

"谁说不坐禅?"慧能笑道,"我说的坐禅,跟你理解的坐禅不一样。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若只是闭眼盘腿,压住念头,那不过是尸体坐禅,有什么用?"

这番话,如同晴天霹雳,击中了志诚多年来修行的根基。他突然想起,自己在北方坐禅多年,每次入定都觉得安宁祥和,可一出定,照样被外境所转,烦恼依旧。

慧能接着说:"听好了。你北方同学,多数认为坐禅就是坐在那里不动,清除杂念。这样做,容易落入两个陷阱。一是把无念理解成断灭,以为什么都不想就是开悟。二是执着于定境,贪恋那种宁静的感觉。"

"大师,那该如何是好?"志诚诚恳问道。

"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慧能徐徐道来,"不是压制念头不起,而是念起念灭,心不随之流转。好比水中月影,月亮在天上,影子在水里,水动月不动。念头来来去去,自性本不动摇。"

志诚若有所思,又问:"可是经典上说,要修禅定才能开智慧。《楞严经》里佛陀说,'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难道经文有误?"

慧能摆摆手:"经文没错,是你理解偏了。这里说的定,不是你们理解的入定境界。真正的定,是自性本定,不是靠工夫修出来的定。你看这棵树,风吹枝摇,可树的根本动了吗?枝叶摇动是境,根本不动是性。"

他继续说:"世人修定,多是用心去压心,用念去制念。好比用木头堵住泉眼,表面看水不流了,可泉眼还在那里。压得越久,反弹越厉害。你们坐得再久,入定再深,一旦遇到境界,照样起烦恼。为什么?源头没找对。"

志诚听到这里,脸色越发凝重。他想起自己确实如此,每次出定后,遇到事情还是会起烦恼,只是比以前稍好一些。

"那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不也是坐禅七日才成道的吗?"志诚提出心中最大的疑问。

这个问题问到了关键处。慧能微微一笑,没有立即回答。他看着殿外的菩提树,良久才开口。

"你以为,世尊成道,是因为坐了七天七夜?"慧能反问。

志诚不敢答话。他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背后,藏着修行最大的秘密。

若是理解错了,无论修多少年,都只是在门外徘徊。



无数修行人穷尽一生,精进坐禅,为何难以开悟?

而有些人,一句话下便能明心见性?答案,就在慧能大师接下来要说的话里。

殿外,黄昏的光线透过菩提树叶洒落下来,斑驳陆离。

整个曹溪寺陷入一种奇特的寂静。这寂静中,似乎藏着千年禅门的核心秘密......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