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赖岳谦突然在社交平台抛出一句话:“房子都卖了,全家准备搬去大陆。”这句话引起轩然大波。
赖岳谦是谁?他不是政客,不是商人,是一个学者,一个长期坚持和平统一立场的公共评论员。
之前在台湾政治大学教书,也在岛内媒体担任高层职位,公开身份、稳定生活,本来应该是过得体面安稳的那种人。可现实给了他一记重锤。
11月3日,政治大学一纸通知,解除他的教职,没有预警,没有解释。紧接着,中时电子报也宣布解聘他社长职务。连带着他在多个节目上的发言被剪辑、曲解、抹黑,成了绿营口中的“通敌者”。
有人把他称为“文化叛徒”,有人在网络上公布他的住址,甚至连家人都被拖下水,攻击、骚扰、信息泄露几乎成了常态。
![]()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不同观点”,这是一场有组织、有策略的围剿。从教育系统到媒体平台,再到网络舆论场,赖岳谦被一步步逼到墙角。
他在央视说过一句话,说台军是“纸老虎”,结果岛内绿媒火速断章取义,说他“替大陆洗地”。这些操作背后有个共同逻辑:压制一切不符合“台独叙事”的声音。
而这种“封杀”并不新鲜,近年来,岛内通过“反渗透法”等法律手段,不断收紧对两岸交流的空间,尤其是对统派学者的打压几乎成了制度化流程。赖岳谦不过是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其中一个,更多人选择沉默,不是因为认同,是因为怕。
但赖岳谦没沉默,他选择了离开,而这个决定跟一件事密切相关。
25年10月20日,他和妻子去了福建龙岩,回到祖籍地上杭县的赖坊村,参加家族祭祖。这一趟不只是仪式,更是情感的转折点。他说,客家人的DNA是刻在骨头里的,走到这片土地上,有一种说不出的熟悉。
这趟寻根之旅,成了他搬家的前奏。他的妻子周玉琴也表达了对大陆文化环境的认可,认为这里更安定、更适合生活。而他们的子女早已在上海发展,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一家人重新聚在一起的选择看似偶然,其实早有迹象。
![]()
从学术打压到文化归属,从网络攻击到家庭考量,这一切加在一起,才有了那句“全家搬去大陆”。
外界看这件事,有人摇头,有人点赞。但无论立场如何,都不能忽视一个事实:赖岳谦的选择,反映的不是个人情绪,是整个政治环境的映射。
与他被孤立的岛内环境相比,大陆近年不断释放善意。从海峡论坛的民间对话,到各类惠台政策落地,再到厦金大桥、高铁通台北的设想,这些不是空话,是实打实的基础设施与制度设计,目标就是让两岸之间的生活圈、经济圈、文化圈逐步打通。
在福建、广东、上海,越来越多的台胞选择创业、定居,不再只是“工作交流”,而是“生活扎根”。
大陆的社会稳定、教育资源、医疗保障,这些具体、可触摸的东西,构成了竞争力,也构成了吸引力。
与此对比,岛内却陷入低薪、少子化、政治极化的死循环。年轻人不安,老年人焦虑,连本该中立的学术圈也被政党意识形态裹挟。在这种环境下,赖岳谦的“出走”并不突兀,反而像是一种必然。
值得注意的是,他并不是唯一一个“回归”的声音。今年海峡论坛的参与人数超过7000人,覆盖了教育、医疗、科技、农业等多个领域。这些交流,虽然不被岛内官方重视,却在民间悄悄积蓄能量。
![]()
也正因为如此,赖岳谦的决定才更具象征意义。他不是在逃避,是在用行动表达立场。当“绿色恐怖”试图封住他的嘴,他选择用脚投票。而他的选择,也可能成为更多人的参考。
岛内当局希望用封杀消灭统一声音,但现实是,压得越狠,反弹越大。当一个人连发声权都没有,离开也许就是最和平的抵抗。
从个体到群体,从舆论到制度,这场关于认同与归属的博弈,已经不是嘴上的对抗,是生活里的选择。赖岳谦没有喊口号,但他的行动已经足够响亮。
他用离开,回应了封杀;用搬家,表达了认同;用沉默,反击了污名。
这场博弈并没有结束,但他已经先走了一步。而他走的方向,恰好是越来越多人正在走的方向。
在这个信息爆炸、立场对立的时代,真正有力量的,不是谁说得多,是谁能走得远。两岸的未来,不靠喊话,而靠脚步。
而赖岳谦,已经迈出了那一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