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在《心经》中说“五蕴皆空”,何为五蕴?为何说它皆空?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大般若经》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短短二百六十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历代高僧大德奉为"经中之王"。

这部经文虽短,却浓缩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核心要义。

在这部经典中,有一句话如惊雷贯耳——"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蕴,是佛陀对人身心世界最精妙的剖析。

千百年来,无数修行人在这两个字上下功夫,却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更令人困惑的是,佛陀为何要说这五蕴"皆空"?这个"空"字,又究竟空的是什么?



要解开这个谜题,还得从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在灵鹫山上的那场开示说起。那一日,观自在菩萨在深般若中有所悟,佛陀为其印证,便有了这部流传至今的《心经》。而这场法会的核心,就在于对"五蕴"的透彻剖析。

那是在王舍城外的灵鹫山,佛陀正在为众弟子说法。当时座下有舍利弗、目犍连、迦叶等大阿罗汉,也有无数菩萨前来听法。观自在菩萨端坐在人群中,进入了甚深的禅定境界。

舍利弗尊者起身向佛陀问道:"世尊,观自在菩萨入定已久,不知他在定中观照何物?"

佛陀微微一笑,目光落在观自在菩萨身上。就在这时,菩萨从定中出来,周身散发着智慧的光芒。佛陀对舍利弗说:"他在观照众生的身心世界,在观照构成一切现象的根本。"

舍利弗合十请教:"敢问世尊,这构成一切现象的根本,究竟为何?"

佛陀环视四周,目光慈悲而深邃:"一切众生的身心世界,都可以用五个方面来概括,这就是五蕴。蕴者,积聚之意。这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座下弟子们静静聆听,等待佛陀进一步的开示。

"何为色蕴?"佛陀抬手指向周围的世界,"眼前所见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你我的身体,凡是有形有质,占据空间的一切存在,都属于色蕴。"

这时,一位年轻的比丘起身问道:"世尊,那我们的这副血肉之躯,也是色蕴吗?"

"正是如此。"佛陀点头道,"你的皮肤、骨骼、血液、内脏,这些由地水火风四大构成的肉身,都是色蕴的范畴。人们执着于这副身躯,以为它就是'我',却不知这不过是诸多元素暂时的聚合。"

佛陀继续说道:"色蕴并非只是外在的物质。眼、耳、鼻、舌、身这五根,以及它们所对应的色、声、香、味、触这五境,也都属于色蕴的范畴。"

年迈的迦叶尊者听到这里,若有所思地说:"世尊所言,色蕴即是物质世界的一切显现,包括我们的身体和外在的环境。"

"不错。"佛陀赞许地看着迦叶,"但是,仅有色蕴,不足以构成完整的生命体验。当眼睛看到美景、耳朵听到音乐、舌头尝到美味,我们会有苦乐的感受,这就是第二蕴——受蕴。"

佛陀的声音变得更加温和:"受蕴,就是感受。当六根接触六境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受。见到鲜花会觉得愉悦,听到刺耳的声音会感到不适,身体被针刺会感到疼痛。这些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属于受蕴。"

一位菩萨问道:"世尊,那么这些感受从何而来?"

"感受来自于接触。"佛陀解释道,"眼睛接触色境,会有眼触;耳朵接触声境,会有耳触。有触即有受。你看那河水,当它平静时,投入一颗石子,会泛起涟漪。受蕴就如同这涟漪,是外境与根门接触后自然产生的波动。"



舍利弗听到这里,又问道:"世尊,众生感受到苦乐之后,心中会生起各种念头,这又是什么?"

"这就是第三蕴——想蕴。"佛陀说道,"当我们接到外境的信息,产生感受之后,心识会对这些信息进行辨别、命名、归类。看到红色的果实,知道那是苹果;听到某种声音,认出那是鸟鸣。这些对外境的认知、辨识、想象,都属于想蕴。"

佛陀停顿片刻,继续说:"想蕴就像是给万物贴标签。众生通过想蕴,给一切事物安立名称、形成概念。见到一个人,想起他的名字、身份、过往的交往,这些都是想蕴的作用。"

目犍连尊者思索着说:"世尊,那么我们对事物的好恶、喜厌,也是想蕴的范畴吗?"

"正是。"佛陀点头,"想蕴不仅包括对事物的辨识,也包括对事物的评判。看到某人觉得亲切,看到某物觉得厌恶,这些都是想蕴在起作用。想蕴是心识对世界的诠释和构建,众生正是通过想蕴,建立起对世界的认识体系。"

这时,一位善于思辨的比丘提问:"世尊,那么我们内心的各种念头起伏、意志活动,又该如何归类?"

佛陀微笑道:"这就是第四蕴——行蕴。行者,造作之义。当感受和认知产生后,心会生起各种造作的力量。或是决定做某事,或是对某物生起贪求,或是对某人产生嗔恨。这些心理活动、意志决策、情绪波动,都是行蕴。"

"行蕴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佛陀继续阐释,"你们的贪、嗔、痴,慈悲、智慧、精进,这些心所法都属于行蕴。当你决定明天去化缘,这是行蕴;当你生起修行的决心,这也是行蕴;当你对某人心生不满,这还是行蕴。"

迦叶尊者合十道:"世尊,那么行蕴就是推动我们造作业力的根本力量?"

"可以这样说。"佛陀点头,"行蕴如同推动车轮前行的力量,它让心识不断地造作、活动、变化。众生在六道中轮回流转,正是因为行蕴的力量在不断推动。有了行蕴的造作,才有业力的累积,才有来世的果报。"

座下的弟子们听到这里,对五蕴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解。色蕴是物质基础,受蕴是感受体验,想蕴是认知辨识,行蕴是意志造作。

这时,舍利弗又问道:"世尊,这四蕴似乎已经包含了身心的各个方面,为何还有第五蕴?"

佛陀的目光变得更加深邃:"前四蕴虽然涵盖了身心的诸多方面,但究竟是什么在统摄这一切?是什么在了知色、感受苦乐、辨识万物、推动造作?这个了知、觉察的主体,就是第五蕴——识蕴。"

"识蕴,就是心识、觉知。"佛陀缓缓说道,"眼识见色,耳识闻声,鼻识嗅香,舌识尝味,身识感触,意识知法。这六识,都属于识蕴。没有识蕴,前四蕴都无法运作。就如同没有主人的房屋,纵然富丽堂皇,也是空空荡荡。"

一位菩萨请教道:"世尊,那么识蕴是恒常不变的主宰吗?"

佛陀摇头道:"识蕴并非恒常的主宰。它同样是因缘和合而生,刹那生灭。眼识依眼根和色境而生,耳识依耳根和声境而生。当因缘散尽,识蕴也就消散了。众生执着于这个识蕴,以为它就是'我',以为它是恒常的灵魂,这正是无明的根本。"

佛陀环视四周,声音变得更加庄重:"这五蕴,就是构成众生身心世界的全部。色受想行识,层层叠加,互相依存,编织出一个看似真实的'我'。众生执着于这个由五蕴和合而成的假我,不知它本是虚妄,由此在生死海中沉浮不已。"

阿难尊者听到这里,双手合十道:"世尊,弟子已经明白了五蕴的含义。但既然五蕴构成了我们的全部身心世界,我们如何能够超越它?"

佛陀慈悲地看着阿难:"这正是观自在菩萨在定中所观照的。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这五蕴的真相。"

说到这里,佛陀停顿下来,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弟子。灵鹫山上的风轻轻吹过,众人都在静静等待佛陀接下来的开示。

舍利弗双手合十,恭敬地问道:"世尊,观自在菩萨在深般若中照见了什么?这五蕴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佛陀缓缓说道:"观自在菩萨照见的,正是五蕴的本质——空。"

这个"空"字一出,在场的弟子们都屏住了呼吸。有的若有所悟,有的依然困惑。

阿难忍不住问道:"世尊,既然五蕴构成了我们的身心世界。

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为何说它是空呢?这个空,究竟空的是什么?"

佛陀微微一笑,准备为众弟子开示五蕴皆空的甚深妙义......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