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两年的深度调整,中国电池行业正迎来一个明确的复苏拐点。在储能系统和商用电动车两大引擎的强劲驱动下,市场需求自2025年中期以来显著回暖,带动产能利用率和产品价格同步回升,整个产业链正迈入一个全面的上行周期。
据追风交易台消息,根据汇丰银行于11月11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2025年前九个月的数据清晰地揭示了这一趋势。国内储能电池销量同比增长66%,出口更是翻倍增长;而在电动汽车领域,商用车电池装车量同比激增136%,成为拉动行业增长的关键力量,增速远超乘用车市场。
需求的强劲复苏迅速传导至供给端。在经历了此前的过剩压力和利润挤压后,行业供给侧纪律性增强。目前,头部电池供应商的产能利用率已接近饱和,并率先启动新一轮扩产计划。供需关系的再平衡推动了电池及关键材料价格,结束了长期的调整趋势。
汇丰银行分析师在报告中指出,行业周期性拐点已经确立。随着需求持续旺盛,而在新产能完全释放前,市场预计将出现一个量价齐升的窗口期。这对于投资者而言,意味着在经历洗牌后,具备技术和规模优势的领先企业将迎来新的增长机遇。
储能需求爆发,海内外市场齐飞
储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是中国电池行业复苏的首要驱动力。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CABIA)的数据,2025年前九个月,国内储能电池销量达到211GWh,同比增长66%;同期出口量达到71GWh,同比激增110%。
国内需求的增长得益于政策的优化调整。报告指出,强制配储政策的取消并未抑制需求,反而因现货电力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地方性独立储能补贴政策的出台,提升了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使需求变得更加市场化。
海外市场同样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CESA)数据,2025年前九个月,中国电池制造商获得的新增海外储能订单高达215GWh,同比增长132%。其中,欧洲(占比22%)、中东(20%)和澳大利亚(19%)成为主要增长来源,这些地区的能源转型政策以及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建设,正推动工商业储能项目需求不断扩大。
商用车成新增长极,渗透率快速提升
在电动汽车领域,商用车市场异军突起,成为电池需求的另一大引擎。据CABIA数据,2025年前九个月,国内商用车电池装车量达到92GWh,同比飙升136%,其在电动汽车电池总装车量中的占比从去年同期的11%提升至19%。乘用车电池装车量则保持31%的平稳增长,达到402GWh。
商用车电动化提速背后有三大核心驱动因素:
供给侧纪律见效,价格复苏
- 政策支持:包括车辆购置税豁免,以及针对老旧货运车辆的“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后者为新能源重卡提供了比传统燃油车高出3万元人民币的补贴。
- 成本平价:随着电池成本持续下降,电动重卡在全生命周期拥有成本(TCO)上已具备相对于燃油和天然气卡车的优势。
- 换电模式兴起:换电站的普及缓解了重载卡车因电池容量大(通常为400-600KWh)而导致的充电时间过长等运营痛点。
在需求端强劲复苏的同时,供给侧的格局也在发生积极变化。自2023年以来,电池行业曾面临困境,多数二三线厂商的产能利用率一度低于50%。然而,经过近两年的市场出清和纪律性扩张,供需平衡正在重建。
汇丰银行报告显示,自2025年上半年起,一线电池供应商已接近满负荷生产,二三线厂商的产能利用率也回升至50%-70%的水平。以宁德时代为首的头部企业已开始宣布新的扩产计划,标志着新一轮扩张周期的开启。
供需关系的改善直接推动了产业链价格的回升。数据显示,过去三个月,电池电芯价格上涨了3-4%,碳酸锂价格上涨14%,磷酸铁锂和三元正极材料价格分别上涨9%和19%,隔膜价格也出现6-8%的涨幅。分析师认为,价格已现复苏态势,预计上涨趋势将在第四季度和明年延续。
对此,汇丰银行分析师Yuqian Ding和Elaine Chen在报告中维持了对宁德时代、云南恩捷和瑞浦兰钧的“买入”评级,认为这些公司将受益于行业上行周期带来的销量增长和盈利能力改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