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乞丐,行为怪异近妖,他的能耐竟超乎凡人,这样奇人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雍正初年,周家口还是个不起眼的小镇,可它却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夏末秋初的一天黄昏,一个左腿跛脚、穿着破棉袄的瘦削身影出现在东街口。镇上的人起初以为他跟别的乞丐没啥两样——补丁摞补丁,衣服早已失去了原色;拄着木拐杖,一拐一拐,看不出个所以然。可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冷气。
![]()
这个跛腿乞丐从不主动要饭,也不像其他乞丐那样跪在地上磕头求施舍。他每天天刚亮,就从东街走到西街,找个没人角落,一坐就是一整天。无论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刺骨,他都穿着那件厚厚的棉大褂,却从不出汗。三伏天,镇上的人都被晒得皮开肉绽,他却纹丝不动;隆冬雪夜,他依旧按时出现在老位置,像是有什么规律必须遵守。有人悄悄盯他好几天,才发现他呼吸轻而缓,就像入定的和尚似的。这究竟是普通乞丐,还是修道高人?
![]()
几个月后,山洪暴发,镇外那处年久失修的窑洞被冲垮了。大家以为他没地方可住了,结果第二天清晨,那乞丐竟在原址旁用铁棍硬生生挖出一个两米多深的坑,还在坑边立起一块刻着“义塚”二字的石碑。有人好奇上前问他:“大兄,你这是干什么?”他瞥了那人一眼,什么也没说,就转身继续挖土。
![]()
从此,他白天还按既定路线走街串巷,晚上就钻进“义塚”过夜。镇上的老人说,这等逆反常理的举动,一定另有玄机。走过那块“义塚”,谁都得加快脚步。人们叫他“妖丐”,更有人直呼“荒诞不经”。
![]()
真正的转折在一个雪夜。那年雪下得格外大,积雪半人高,整条街都成了白茫茫一片。大家都担心他活不过这一劫,可是连续三天三夜,没人见到他动静。到了第四天早晨,几个胆大的村民冒着寒风,硬是把坑口的雪挖开——雪几乎填满了整个坑,根本看不出人影。 短句。 他们正准备放弃,一个人忽然叫道:“听,我听到呼吸声了!” 人群惊呆。几个人合力挖去最后的积雪,竟然看到乞丐盘腿而坐,脸色安详,呼吸平稳,宛若酣睡。 长句。一时间,众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会有人能在雪里被埋三天不死?他们忍不住又惊又疑,集体后退几步,生怕打扰了这位“高人”的闭关。
![]()
有人凑过去,轻声吼道:“大哥,你没事吧?”乞丐缓缓睁开双眼,看了一眼围着他的众人,露出不耐烦的神情,伸手拍拍身上的积雪,就往镇上走,仿佛一切都在他意料之中。镇民都愣住了:他到底是神仙还是妖怪?
![]()
从那之后,人们不再叫他“妖丐”,而是尊称“张大仙”。传说接踵而至——有人说他是太上老君派下的仙人,有人说他是观音菩萨附体,更有人说他是前朝得道高僧转世。因为他连说话都少,村民们就更添了几分神秘。
![]()
渐渐地,病人来求医,有人去他面前跪下,却只听张大仙目光淡淡,甚至连个点头都没有。有位咳嗽不止的老汉说:“行医的都治不好,就你这无言一坐,我咳嗽居然轻了!”于是更多人跑来求个“目光保佑”。富户布庄的小老板还捐出一间房子,可张大仙照样不肯住。他吃饭只吃给他的那一碗,不多也不少,吃完就把碗筷洗净,分给穷乞丐。因为他不贪图名利,也不夺人利器,镇民更是推崇。
![]()
越来越多人把供养当成一种福分。妇女带病孩子来求安胎,商人做生意前去求个吉兆,甚至有大户在家门口立香案,每日上供。张大仙没回应,众人却坚信这就是福缘所至。有了这样的信念,镇上开始自发组织轮流看护“大仙”,生怕他半夜挨冻。
![]()
十三年过去了,张大仙成了周家口最神秘的符号。可有一天清晨,常规的东街到西街的身影再也没有出现。人们找遍全镇,无人见到他。他的“义塚”还在,坑也在,可人踪已断。有人说他被天庭召回,有人说他功德圆满,有人怀疑这一切只是场精心设计的骗局。可是,无论怎么猜测,都不能恢复他当年那三日三夜雪埋而不死的奇迹。
![]()
这样的离去,反倒更加巩固了他的传说。很多年后,仍有人到“义塚”前跪拜,祈求平安。只有风声和鸟叫提醒着后人:那位身披破袄的张大仙,也许从来就未曾真正离开过。
张大仙到底是凡人,还是道行深厚的高人?真相无从考证。可因为他,周家口的小镇多了一段不可思议的传奇:一个乞丐,凭借对物质的淡漠,对生死的超然,让人们重新定义了平凡与神秘的界限。或许,这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神秘之外,是凡人对超越平凡生活的向往。
信息来源:《清史稿》卷二十三·雍正朝民间异闻录;河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周家口镇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