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釜谷里阵地上,7名志愿军伤员弹尽粮绝,200多英军越逼越近,19岁小战士一个动作,吓退敌人,立特等功
那年 1 月 3 日下午,汉城以北 40 公里。
釜谷里南山阵地。7 名志愿军战士缩在弹坑里,耳朵贴地。坦克轰鸣声越来越近,泥土簌簌往下掉。
他们的步枪没了子弹,腰间只剩 3 枚手榴弹。
阵地下方,200 多名英军跟着 6 辆坦克逼近。这是皇家来复枪团第 1 营,二战立过功,被英国女王赐名 “绿老虎团”。此刻对着 7 名伤员,他们步步谨慎,如临大敌。
![]()
这 7 名战士,来自志愿军第 39 军 116 师 347 团 7 连。
这支部队刚在临津江战役获 “突破英雄连” 称号,是钢铁部队。3 天前,他们作为突击连,顶着零下 20 度严寒,蹚过齐腰深冰河,冲破敌军防线。
因为穿插太深,他们现在陷入重围。
![]()
釜谷里是要道,一头连议政府,一头通汉城。卡住这里,就能切断 “联合国军” 南撤路。英军要夺回阵地,已连续发起 5 次猛攻。
“连长牺牲了!副连长也没了!”
通信员的哭喊,让阵地瞬间安静。原本 83 人的连队,经一天一夜血战,指导员、排长、班长陆续阵亡。最后只剩 7 名伤员,职务最高的是刚接手指挥的副班长。
更要命的是弹药不够。
![]()
重机枪被炸毁,所有步枪子弹加起来不到 10 发。唯一的爆破筒,已用在炸坦克上。阵地上能打仗的,只有滚落的碎石和战士们腰间的刺刀。
再看英军,兵力是志愿军的 30 倍多。他们有 6 辆重型坦克,还有炮火支援。但推进得特别慢。
前几次进攻,志愿军把敌人放到 10 米内才开火。子弹打完,就冲出战壕肉搏。这种打法,让英军士兵有了 “冲锋恐惧症”。
“他们只剩几个人了!坦克开路,冲上去!”
英军指挥官挥着马鞭喊,士兵们却贴着坦克慢慢挪。没人愿当第一个送死的。
“把最后几颗手榴弹集中,等坦克靠近炸履带!”
副班长抹了把脸上血污,声音沙哑。战士们分成两组,一组躲在弹坑后吸引火力,一组匍匐前进找炸坦克的机会。
第一辆坦克开到阵地前 30 米时,两名战士抱着手榴弹跳出壕沟。借着硝烟冲到坦克侧面,一声巨响,坦克履带被炸断,瘫在阵地上。
紧接着,第二辆坦克也被同样方法炸毁。但冲出去的战士,被敌军机枪击中,没再回来。
英军第六次进攻被打退,阵地上还是只剩 7 人。每个人都带伤。
![]()
司号手郑起的胳膊被弹片划开深口子,鲜血浸透军装。机枪手李家福的腿被炮弹震伤,只能跪着射击。
更绝望的是,弹药彻底打光。最后一枚手榴弹,刚扔向敌群。
![]()
看着重新集结的英军,副班长咬牙说:“同志们,跟他们拼了!人在阵地在!” 说着就准备跃出战壕。
“等等!” 郑起突然拉住他。
这个 19 岁的司号手,眼神坚定。他握着连长临终前交的驳壳枪:“我们的任务是守阵地,不是白白牺牲!”
他顿了顿:“这阵地卡住敌军退路,多守一分钟,主力就多一分钟赶来!” 扫了眼战友,“我们还有一样武器没用。”
说着,他从背上取下铜制军号。这是他作为司号员的装备,也是此刻阵地上唯一没使用的 “武器”。
![]()
按军规,冲锋号只能在总攻时吹。但郑起知道,现在这把军号是唯一希望。
他想起连长说过,英军最怕志愿军冲锋号。号声一响,就意味着不计代价的猛攻。
“我来吹号,你们隐蔽好,让英军以为主力到了!”
郑起爬上阵地最高处的土坡。胳膊伤口剧痛,他还是挺直腰板,将军号凑到嘴边。
“嘀嘀嗒 —— 嘀嘀嗒 ——”
冲锋号声穿透硝烟,在釜谷里山谷间回荡。正在爬坡的英军士兵突然停下,脸上露出惊恐。
他们太熟悉这声音。之前战斗里,无数志愿军战士在号声中冲锋,哪怕伤亡过半也不退缩。
“是总攻!志愿军主力来了!”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
英军士兵纷纷掉头跑。原本的进攻,瞬间变成溃散。他们连坡道上瘫痪的坦克都没拖走,任由其卡在那。
郑起也没想到,这孤注一掷的号声,真吓退了敌军。他握着军号,看着英军逃窜的背影,泪水混着汗水流下。
![]()
这把长 33 厘米的铜号,此刻比任何武器都有力。后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在回忆录里写:“这铜制乐器发出的刺耳声音,只要一响,共产党军队就会不顾一切冲锋,联军总能被打得溃退。”
半小时后,志愿军主力赶到。
他们彻底歼灭了这支英军王牌部队。此战,7 名志愿军坚守阵地 12 小时,打死敌人百余人,瘫痪坦克 2 辆,为战役胜利赢得关键时间。
![]()
战后,郑起因这号声荣立特等功,被授予 “二级战斗英雄” 称号。他用的军号,也被列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级文物。
直到现在,这把铜锈斑驳的军号,还陈列在博物馆展柜里,见证那段热血岁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