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解码惠州 “滑板之城”

0
分享至


11月11日,十五运会滑板项目男(女)子碗池赛决赛吸引了众多观众现场观赛。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惠州制造的滑板占据全球高端市场35%~40%。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滑板运动在惠州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这是曾在市区合江楼下举办的滑板表演活动。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11月11日,十五运会竞体项目滑板决赛在惠州收官。本次赛事吸引了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7支代表队、60名运动员参赛,围绕男子碗池、女子碗池、男子街式、女子街式四个小项的冠军展开激烈角逐。广东队派出12名选手参赛,来自惠州的滑板健儿主场作战、火力全开,斩获3金1铜,三位金牌选手陈烨、邹明珂、潘家杰成为赛场最大亮点,点燃这座城市的激情。惠州滑板健儿腾空跃起的滑板弧线,就像惠州城市形象LOGO“惠”的红色一横,穿山越海,彰显“滑板之城”的青春活力。

赛场内外,滑板运动的热血与活力,不仅展现了惠州运动员的精湛技艺,更勾勒出惠州这座“滑板之城”的清晰轮廓。从人才梯队到产业根基,从城市青春气质到全民运动氛围,惠州“滑板之城”的底气,藏在每一块滑板的滑行轨迹里,更融在城市发展的脉搏中,描绘着“华南户外运动之都”的图景。

培养出一批优秀专业运动员

“今年十五运会的滑板项目,广东队12人阵容里有7人是惠州运动员。”广东省轮滑(滑板)队总教练卫乃章自豪地介绍,队里培养出陈烨、潘家杰、郑好好等一批优秀运动员,在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等赛场上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十五运会赛场上的亮眼成绩,绝非偶然,而是惠州滑板人才培养体系长期深耕的结果。

滑板运动的青春特质,与惠州的城市气质天然契合。惠州市这座“青春之城”不仅拥有庞大的年轻群体,更以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为潮流运动的生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2019年,通过省市共建的模式,广东省轮滑(滑板)队落地惠州。如今,惠州滑板运动的发展呈现系统化特点,不管是在教练水平还是在队员培训上,都有非常明显的进步。“经过这次全运会,我相信惠州的滑板运动将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卫乃章说,“希望惠州的轮滑、滑板运动能够走得更远更高,越来越多的运动员代表国家,走向国际。”

如果说产业与人才是“硬支撑”,那么浓厚的全民氛围就是“软实力”。

惠州的轮滑(滑板)氛围越来越好,滑板运动的活力,早已跃动在惠州的大街小巷。数据显示,惠州长期参与轮滑运动的人数有近20万,滑板爱好者近2万人,其中青少年群体成为绝对主力。

在惠州市体育运动学校,高标准的街式和碗池滑板场达到国际顶级赛事标准,这里不仅是省滑板队的常驻训练地,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选手前来集训。

“惠州不愧是‘滑板之城’,滑板氛围特别浓厚,场地设计也很有特色,之后外训我特别想来这里备战。”赛后,银牌获得者、北京队运动员王腾赫接受惠州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高水平赛事的持续举办,让滑板运动在惠州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滑板运动场地日趋完善。仲恺高新区五一公园、御湖公园、双岗公园增设滑板设施;鹿江乐园滑板场完成设计;惠阳区计划在体育公园一期建设滑板及轮滑场地;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假期,260多名建设者坚守惠州市儿童公园项目施工一线,滑板碗池、全民健身中心等运动设施雏形已现……

乘着十五运会的东风,惠州将进一步激发“体校专业训练”和“社会举办体育”积极性,持续打造高水平滑板队伍,规划建设更多的公共滑板场,开展滑板公益培训,举办滑板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大力普及轮滑、小轮车、冲浪等新兴运动,全力打造“滑板之城”。

硬核“惠州制造”

铸就“惠州滑板”名片

“这次全运会上,我用的滑板就是‘惠州制造’的。”江苏队运动员高群翔兴奋地说,经过激烈角逐,他成功斩获男子街式赛季军。

滑板运动的兴起,离不开坚实的产业支撑。惠州制造的滑板占据全球高端市场35%~40%。全球每10块高端滑板中,就有平均3.5至4块产自惠州。

位于惠阳区秋长街道的惠州市杰诚运动器材有限公司是一家滑板龙头企业,扎根惠州一路成长,成为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滑板团体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的制定参与者之一。

“全运选手对滑板的重量、弹性要求更苛刻,我们组建专项研发小组,根据每位选手的技术特点优化设计。”杰诚运动总经理杜勇斌说,惠州制造的高品质滑板成为全运会健儿的“制胜装备”。

以全运为纽带,惠州充分激发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联动发展的活力。惠州拥有体育制造实体近500家,形成了自行车、滑板、轮滑、滑雪、飞镖、网球、运动防护器材等产业集群,涌现出了喜德盛自行车、萨瓦运动、杰诚运动、海德公司等一批业内享有盛誉的大型体育用品制造企业。

特别是滑板产业,从滑板板面、支架到专业护具,完整的产业链不仅为运动员提供高品质装备保障,更让“惠州滑板”的制造名片走向世界。惠州将不断培育壮大体育产业,打造超200亿元规模的时尚运动制造产业集群。

不仅是体育制造业蓬勃发展,十五运会也让更多人看到,惠州这座“万亿工业大市”的硬核制造实力和产业活力。

近年来,惠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着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构建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2024年,惠州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GDP突破6000亿元,达到6136.39亿元,稳居广东经济第五城,首次跻身全国城市GDP排名前50名。

惠州以十五运会为纽带,充分激发体育运动和体育产业联动发展的活力。

打造“华南户外运动之都”

与体育运动、体育制造业迸发的活力相得益彰的,是激荡在惠州山海间的户外运动激情。

翻开地图,山海惠州自然禀赋优越:坐拥罗浮山、南昆山两座名山,还有280多公里海岸线蜿蜒而过,包括山、林、海、岛、湖、温泉和瀑布等应有尽有,既带来多样化的旅游体验,也让惠州具有天然的体育运动“基因”和得天独厚的体育运动产业发展潜力。

游客骑行在罗浮山与南昆山之间,车轮碾过蜿蜒山道,道路两边山峦叠翠、溪水潺潺,宛如置身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纵情驰骋感受速度与自然的碰撞……惠州高标准谋划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积极打造“华南户外运动之都”。

惠州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218公里最美旅游公路于2025年6月全线通车,串联16个主题驿站、200多个景点,通车当日的骑行活动,成为华南户外运动赛事与消费结合的典型案例。如今,最美旅游公路已经成为骑行、越野、徒步的最佳赛道。

惠州依托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的世界级生态资源、大湾区区位优势和全链条政策保障,以自行车、登山、定向、赛车等山地运动为核心,以218最美旅游公路骑行、罗浮山登山、南粤古驿道定向、南昆山赛车为特色,同步培育滑翔伞、无人机竞速、桨板、皮划艇等低空及水上业态,努力打造集赛事举办、休闲体验、产业孵化、文化传播于一体,“悦纳全龄、纵览全景、畅享四时春”的华南山地运动天堂、粤港澳大湾区四季运动乐园和世界级森林温泉运动康养地。

滑板运动,也是户外运动的重要项目,承载着无数年轻人的梦想。

今年,惠州发布城市形象新LOGO,标志整体造型由苏东坡书法字体“惠”字创意变化而来,落笔第一横红色部分,源于岭南荔枝红,形似穿山越海的“滑板”,彰显“滑板之城”的青春活力。惠州已然将滑板精神写入城市肌理的象征——既传承千年文脉,又跃动时代脉搏。

惠州将以承办十五运会滑板项目为契机,继续申办省级乃至国家级滑板赛事,完善场地网络,让“惠州滑板”既成为全球高端制造的名片,也成为“滑板之城”的文化符号,在万亿体育产业蓝海中“滑”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

通过十五运会比赛,“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在惠州,它已转化为一场波澜壮阔的城市实践。惠州以赛事为支点,撬动城市品质、治理能力、发展动能的全方位跃迁,生动诠释着“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的深刻内涵。

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全面检验。惠州通过组建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的组织机构,成立十五运会跆拳道竞委会等五个单项竞委会,30多个成员单位紧密联动的方式打破了部门壁垒,形成了强大的工作合力,确保了赛事筹备各环节的无缝衔接与流畅运转。

在场馆建设方面,惠州秉持“赛时服务赛事,赛后服务市民”的理念,推动体育设施实现代际飞跃。对惠州体育馆进行了建馆20年来最全面、最彻底的改造提升,使其不仅能完美承接高规格赛事,更在功能性与服务性上实现了代际飞跃。市体校新建的碗池滑板场,从设计之初便对标国际顶尖水准,一举填补了惠州在极限运动专业场地领域的空白。

以赛事为契机,惠州系统推进城市更新,通过城市风貌、交通体系等领域的综合治理,实现了城市品质的内涵式发展。

聚焦“主赛场”形象,惠州对惠城区33条保障道路、4座桥梁及高铁沿线环境开展了系统性的整治提升。昔日普通的惠州体育馆外围区域,被匠心独运地改造为一个近6000平方米,集休闲、健身、学习、娱乐于一体的多元户外活动空间,瞬间“活化”为备受市民青睐的城市活力新地标。结合示范道路品质提升工程,金山大道、东湖西路等城市“动脉”焕然一新,不仅提升了通行体验,更重塑了城市的“第一印象”。与此同时,日均投入362名保洁人员、94台环卫车辆的精细化作业,以及规模化对人行道、路灯等市政设施的持续养护,让城市在细微处见品质。

与此同时,惠州的交通系统全面升级。通过科学制定赛事专用路线、设置交通“绿波带”、优化公交班次、全面整改无障碍设施等一系列组合拳,构建起一个高效、便捷、人性化的赛事交通保障网络。

承办十五运会赛事,不仅改变了惠州的城市物理空间,更深层次地激发了城市的文化活力和市民的健康意识,推动体育运动从“赛事竞技”向“生活方式”转变。

借着全运会的东风,惠州完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将“全民健身”的种子深植于城市文化土壤。全市17239个体育场地、1953万平方米运动空间,共同织就“15分钟健身圈”。老旧小区的“惠民空间”、学校体育场的“刷脸开放”“群体通”平台的便捷预约,让运动变得触手可及。大型体育场馆每年330天的低免开放政策,确保了赛事成果由全民共享。

当清晨的跑者穿梭于东江公园,当夜幕下的篮球场跃动着青春的身影,当“村BA”的呐喊响彻乡村夜空,当惠州马拉松串联起山海风光,人们看到,体育已超越竞技本身,成为一种蓬勃发展的城市文化,一种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一种凝聚人心的社会力量。全运会像一剂强大的“催化剂”,加速了这种转变,让惠州这座千年古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年轻活力与动感气质。

青春“滑板之城”,必将“滑”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谢宝树 侯县军 龚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日报网 incentive-icons
中国日报网
网站及本账号运营主体为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365450文章数 39102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