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元帅是我国十大元帅之一,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家,还是一个诗人,名声满中外,妇孺皆知。
值得一提的是,陈毅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将领,但在国民党军将官名录之中,却赫然出现了陈毅兄长的名字,按照家庭辈分来算,陈毅四兄弟除了这位新中国元帅之外,还有三个国民党将军,虽然方向有异,但是殊途同归。
人各有志造就分离
![]()
彼时国内环境特殊,一个家族的兄弟之中出现不同的信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使是投身革命,也难免会出现分歧,陈毅元帅和他的兄弟就是在探索革命的过程之中,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918年3月,陈毅和亲生哥哥陈孟熙双双考进中国留学,勤工俭学会成都分会预备学校,后来两个人都被安排到了蒙达尼公立中学,他们一同奔赴海外,而且很快意识到勤工俭学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由于中法之间的关系,双方的打工事宜被一拖再拖,一直持续到三个月之后,兄弟二人才被安排到了施耐德公司,陈毅是钳工,哥哥陈孟熙则担任油漆工。
后来两人由于反感法国政府对留学生的不公正待遇,参与了对抗当地政府的运动,最终在1921年10月被遣送回国。
![]()
1927年5月,陈毅来到武汉,而来到这里的不仅有他的胞兄陈孟熙,还有同族堂兄陈修和以及弟弟陈季让。
陈孟熙和陈修和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前者在政治科,而后者在炮兵科,陈毅到来后,四兄弟也算有个短暂的相聚。
只不过在当时,北伐已经出现了意外状况,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另立政府,三兄弟虽然多次见面,但由于对当下局势的见解不同,所以政见上也经常会出现不合彼此之间多次争论,但不影响他们感情的亲密。
![]()
陈孟熙就曾对陈毅的信仰之路感到十分担忧,曾多次劝他脱离共产党,但陈毅却坚决不肯,还经常反将一军,将哥哥批得无言以对,因为陈毅的说法总是有理有据,对方竟然无法反驳,甚至一度落泪。
随着后来国内情况逐渐明了,陈孟熙意识到长久争论下去很容易伤了兄弟之间的感情,所以兄弟之间一致决定因自己的信仰走自己的路,互不干涉。
![]()
1927年,宜昌发生叛乱,陈毅和陈季让一同随军出征,陈季让在战斗之中脚部受伤,被送到了汉口法租界医院治疗,恢复之后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再继续参加革命,所以选择回川照顾父母。
本以为接下来继续革命的三兄弟会出现转机,结果没过多久,汪精卫就宣布分共,原本革命如火如荼的武汉瞬间陷入白色恐怖,陈孟熙已经决定投身到四川军阀刘存厚部,陈修和则决定去上海搞造船工业,至于陈毅,则已经秘密赶到南昌,参加我党组织的八一起义。
虽然三兄弟没有明说,但其实从这个时候起,他们已经根据内心不同的信仰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之后随着领袖立场的不同,在认知上势必会有更大的不同。
国统区的意外相遇
![]()
因信仰不同而分道扬镳的三兄弟也算是各为其主,后来的相遇是在1929年3月下旬,当时刚经过了大柏地战斗,陈毅所领导的红四军第一纵队驻扎在了瑞金的一个地主家,这本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一个意外的发现,再度维系了这段感情。
陈毅在这家地主糊墙用的报纸上发现了哥哥陈孟熙的大名,从介绍来看,此时的他的确遵循自己当初的想法,成为四川军阀刘存厚的部将,现在正以少将军衔担任驻上海代表。
有了堂兄的消息,陈毅立刻与他取得了联系。
![]()
8月初,中共中央来信,正好要红四军派干部去上海参加政治局召开的军事会议,前委正好决定派陈毅前往,在路线安排上,他决定从厦门转往香港,再前往上海,并在此期间写信告知陈孟熙。
正是因为有了哥哥的接洽,陈毅顶着共产党的身份,顺利到达,此时二人的信仰虽然不同,甚至还可以说是敌对关系,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兄弟之情,陈孟熙亲自驱车,把陈毅接到了新苏旅馆,二人住在同一个套间内。
在后续的不同革命分工之中,陈孟熙和陈修和二人也为陈毅提供了不少帮助,在这种兄弟间的相互关照之下,长期处于国统区的陈毅也获得了不少方便。
![]()
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在上海待的时间久了,不安全因素难免会增加,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只要陈毅还是共产党的身份,那么他在上海就注定会举步维艰,即使是两个哥哥都在这里当官,也不排除其他人加害的可能性。
有一次,另一位国民党将领在过马路时就发现了陈毅的踪迹,随后前去询问陈修和,为了避免给弟弟招来不必要的麻烦,陈修和只能表示是他看花了眼,话虽如此,但对于陈毅的疑虑已经产生,之后的道路注定会更加艰难。
最后两位哥哥一致决定,为了安全着想,把陈毅转移到了法租界的一间教堂后院,也正是在这里,陈毅起草了著名的9月来信,并在10月1日平安离开上海,这是三兄弟的又一次分离,而这一次别离,也意味着将来二十年不曾见面。
殊途同归的三人
![]()
要说后来的合作也不是没有,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共之间在1937年7月7日再度走向联合,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但三兄弟各司其职,在不同的阵营里发挥着自己的重要作用,所以基本没有什么机会见面。
一直到后来,抗日战争完全胜利,蒋介石密谋发动内战,这也意味着三兄弟可能刀兵相向。
因为在这一时期,陈修和已经担任蒋介石的侍从室副官,后来又担任东北国民党沈阳兵工厂中将总厂长,当解放军打到沈阳的时候,蒋介石一方面许愿将他升任为国防部兵工署署长,一方面又变相禁止他拆卸沈阳兵工厂。
![]()
言下之意其实很明确,所谓的国防部兵工署署长其实只是一个空壳子,蒋介石想趁机让陈修和与沈阳兵工厂共存亡,此时的陈修和已经看透了蒋介石的真面目,所以干脆来了一出顺水推舟,在沈阳解放前夕,一直待在兵工厂内,等待解放军接收。
蒋介石见状立刻改变主意想派飞机直接接走陈修和,但这件事情并未实现,陈修和很快就选择了配合共产党起义,在沈阳顺利获得解放之后,他依然在这里担任厂长,为了支持革命工作,陈修和还提前三天做好准备,在第4天就立刻开工。
此时正值解放战争如火如荼之际,这座刚刚起义的兵工厂就立刻能投入使用,修好了仅存的几门重炮,也算是迅速为战争立下了功勋,因为这几门仅存的重炮,在后来的天津和太原战役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得到了朱老总的亲自肯定。
![]()
1949年10月21日,周总理亲自签署了关于陈修和的委任状,任命他为中央技术管理局副局长。
不仅是陈修和,陈孟熙和他的夫人没过多久也来到了上海,在此之前,他曾担任过国民党第26师政治部主任,第114师参谋长的职务,解放战争爆发之后,他一直留在川西,担任少将副司令员。
虽然在职务上越来越高,但陈孟熙同样看透了蒋介石的真面目,他认为目前蒋介石的行为与自己最初的理想严重不符,不忍心看到未来的中国是一个独裁政府,同时也更加笃定了最初弟弟陈毅所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
所以对于蒋介石也早就产生了抗拒心理,尤其是随着解放战争的愈发顺利,陈孟熙早就不想在蒋介石手下卖命,不过因为所处地区情况特殊,他一直到1949年12月才在四川乐山成功起义,后来又被安排到了上海工作。
![]()
至于陈毅,他也在历次的战争磨练之中不断成长,早在1949年5月,陈毅就以华东军区司令员的身份指挥了渡江战役,后来伴随着上海的解放,他被党组织任命为上海市第一任市长,主要负责领导上海的建设与改造。
所以在机缘巧合之下,三兄弟又一次在上海重续了阔别20年的感情,更像是命运在冥冥之中的巧妙安排,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殊途同归。
这就是陈毅元帅兄弟们的经历,虽然曾经因为不同的信仰而走上不同的道路,但最后的归属却是完全一致的,由此也能从侧面证明马克思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