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情绪的根源,来自两种童年缺失,缺爱只是表象,另一种伴随一生

分享至

古语云:“心为一身之主。”

在浩如烟海的华夏典籍中,有一部被称为《广心录》的民间奇书,其中记载了诸多关于“心病”的玄妙论断。

他认为,所有影响人寿数和心神的疾患,其根源必追溯至“精气初凝”之时,即人的童年时期。

《广心录》开篇便指出:“心光晦暗,源于魂魄之缺;魂魄之缺,始于幼年之失。”

它将心神比作天上的月亮,若童年时期的“情”与“形”未能得到圆满灌注,则月有亏缺,终生难以圆满。现代心理学将此解释为“童年阴影”。

然而,缺爱只是人们常谈的表象,那隐藏在深处的、会伴随一生的另一种伤害,才是真正腐蚀人生的毒药。

今天的故事,将带我们走进一位资深心理学家的世界。

他名唤沈观星,不仅精通弗洛伊德,更深谙其中的“望心术”,常能一眼看穿人心灵的最初裂痕。他的人生,就是为揭开这两种“童年缺失”的秘密而奔走。



01

沈观星,年近五十,头发花白,眼神却清澈如星。他不在喧闹的写字楼办公,而在城郊一栋被风水师称作“清净之穴”的百年古宅里设下心斋。他认为,只有在远离都市浮躁之地,才能真正“望心”。

一天,他接待了一位被家族视为“怪人”的年轻人,名叫韩松。韩松家境富裕,却常年处于一种低落、提不起精神的状态。他没有经济困扰,没有家庭纷争,只是感觉自己活在了一个巨大的空壳里,仿佛被抽走了最核心的生命力。

韩松一坐下,沈观星没有急着开口,只是静静地看着他。

在沈观星的“望心术”眼中,韩松的“气”如同一个破碎的瓷瓶。外表华丽,釉彩光亮,内里却空空荡荡,没有支撑。更可怕的是,那瓷瓶的底部,有一层薄薄的“虚幻之光”在闪烁,那是他用物质和金钱堆砌起来的、试图填补空虚的假象。

沈观星不用听韩松的自述,便直接开口:“你的问题,始于你的母亲。你从小被过度溺爱,但那溺爱是‘物质的替代品’,而非‘情感的共鸣’。”

韩松猛地抬头,眼中充满了震惊。

沈观星继续道:“你的母亲以‘为你好’为名,安排了你的一切,但从未真正问过你‘想要什么’。她满足了你的所有需求,却唯独没有满足你被看见、被确认的需求。”

“你所感受到的‘抑郁’,便是心神在向你抗议:你从未真正拥有过自我。”

“你的根源,在于童年时期情感连接的缺失,这便是世人常说的——‘缺爱’。”

沈观星解释,这种“缺爱”并非完全没有爱,而是“爱的错位”。父母给予的是他们“想给”的,而不是孩子“需要”的。这种缺失,让韩松的心灵如同没有地基的高楼,随时可能坍塌。

他诊断道:“这第一种缺失,是‘情感确认的缺失’。它表现为情绪低落、回避社交、依赖物质。虽然痛苦,但尚属于表象,有药可医,有法可解。”

韩松听到这番话,如同被一道雷电击中,瞬间泪流满面。他的空虚终于找到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沈观星知道,治愈韩松的“表象之伤”,只是小试牛刀。真正令他担忧的,是那第二种缺失,它更隐秘、更致命。

02

为了帮助韩松更直观地理解自己的内心空洞,沈观星决定采用一种《广心录》中记载的“忆境回溯”法。

他没有用催眠,而是点燃了一炉用古老沉香和特殊药材混合而成的熏香。这香气,据说能引动人潜藏在气海中的记忆碎片,使其具象化。



随着香气缭绕,韩松进入了一种半梦半醒的状态。沈观星引导他回忆童年,但不是回忆他得到了什么,而是回忆他失去了什么。

在韩松的描述中,浮现出许多令人心酸的场景:

五岁时,他画了一幅稚嫩的画。 母亲没有赞美他的创意,而是直接指责:“线条怎么这么乱?画得不像!”——他失去了创作的乐趣,得到了否定。沈观星看到,韩松的气海中,那幅画的影像被一只巨大的、冰冷的手掌狠狠按住,光芒黯淡。

八岁时,他在学校受到了欺负。 他哭着回家寻求安慰,父亲却冷漠地批评:“懦弱!男子汉怎么能哭?这是你没用的表现!”——他失去了情感的出口,得到了羞辱。他气海中的“情感出口”,被一块写着“懦弱”二字的巨石堵死。

十岁时,他偷偷养了一只流浪猫。 父亲发现后,不是教育他如何负责,而是冷酷地将猫丢弃,并警告他:“没用的东西,只会浪费时间!”——他失去了善良的出口,得到了恐惧。他对生命的联结感被强行斩断。

十五岁时,他鼓起勇气向母亲谈论自己的未来理想。 母亲没有倾听,而是打断他:“别胡思乱想,大学我已经帮你选好了,那才是正路。”——他失去了表达的权利,得到了控制。他的“心声”被一层厚厚的玻璃罩罩住,无法传达。

在这些回忆片段中,并没有暴力,没有贫穷,但却充满了“情感剥夺”。

沈观星在旁记录:“每一次情感的发出,都被冰冷地挡回。久而久之,心神便认为,‘我’是错误的,我的感受是不被允许的。”

这种情感上的拒绝,比物质上的匮乏更具杀伤力。它在心底筑起了一道高墙,将真正的自我隔离在内,导致韩松的人格内核始终无法发育成熟。

沈观星用《广心录》中的语言向他解释:“你的‘心窍’并非关闭,而是被过多的‘外物’和‘他心’堵塞了。你需要做的,是清理杂物,重新定位自我。”韩松的表象抑郁开始瓦解,他看到了自己“缺爱”的根源,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03

韩松的故事虽然找到了出口,但沈观星的心头却压着一块巨大的石头。他知道,那些真正被“终身伤害”所困的人,是无法走进他的心斋的。他们要么在挣扎中彻底沉沦,要么在麻木中伪装成社会的成功者。

为了追寻这第二种缺失的根源,沈观星开始关注那些“高成就抑郁者”。

他将目标锁定在一位被誉为“商业传奇”的中年女性——林晚晴。

林晚晴年纪轻轻就创办了一家慈善基金,在全球各地做善事,外表光鲜亮丽,被无数人赞美为“人间天使”。然而,沈观星通过一些民间渠道得知,林晚晴每年都会在一个固定的日子,独自前往一座废弃的古庙,彻夜不归。

古庙位于城外一处荒僻的山林,被当地人视为“失魂之地”,传说在那儿许愿的人,最终都会失去最宝贵的东西。沈观星查阅《广心录》,发现此庙建于古代,专门用来“封印心魔”,其地气场驳杂,极易让人心神离散。

沈观星决定在林晚晴前往古庙的那天,暗中观察。

他发现,林晚晴并非去许愿,而是去“祭祀”。

在月光下,她没有烧香,没有跪拜,只是将一个精致的木雕小人,放在古庙的祭台上。那木雕小人,面容模糊,双手被一根细小的红绳紧紧捆住。



林晚晴对着小人,语气平静地诉说着她的“成就”和“善行”,但她的眼中却充满了冰冷的麻木,仿佛在完成一项例行公事。

沈观星通过“望心术”看到,林晚晴周身的气,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完美之气”,没有一丝缝隙,没有一丝人性。这完美,像是一副坚硬的铠甲,将她的心包裹得滴水不漏。

“她的心神,已经不是破碎,而是被永久地格式化了。”沈观星心中暗叹。林晚晴的痛苦,绝非“缺爱”这种表象缺失所能解释。这背后,必然是那第二种、更隐秘的“终身伤害”。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