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锚定“五个坚持”,绘就虹口“十四五”产城人融合新图景|解读虹口“十四五”

0
分享至


“十四五”期间,虹口以“五个坚持”为发展主线,紧扣“上海北外滩、都市新标杆”定位,深耕“产兴城、城留人、人促产”的协同逻辑,让产业发展扎根城区土壤、城区更新贴合民生需求、人才活力反哺发展全局,实现产业升级有动能、城区发展有质感、居民生活有获得感。在航运升级、科创集聚、民生改善、生态优化、文化繁荣等领域取得扎实成效,勾勒出“产城人”深度融合的现代化城区新图景。


坚持增强城区核心竞争力

以产业聚能串联产城人联动

核心竞争力的构筑,本质是产业、城区、人才的同频共振。虹口立足资源禀赋,推动航运、金融、法律、文化与绿色低碳多元产业集聚,让“产”成为联动“城”与“人”的核心纽带。


在航运产业领域,依托高品质商务载体作为空间支撑,北外滩集聚重点航运企业4700余家,运力占全市近七成。国际航运公会上海代表处落户、国际航运论坛连续举办,吸引大批航运专业人才扎根;金融产业方面同样成果斐然,汇聚金融企业近2100家,资产管理规模达8万亿元,做大财富管理特色;法律服务业加速集聚,上海仲裁委员会、国际航运仲裁院迁入北外滩,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开庭,法律服务港实体枢纽启用,让专业人才有用武之地。


文化品牌持续升级。巴金图书馆开馆、今潮8弄活化历史空间,上海国际文学周、鲁迅文化周接续举办,“文化三地”影响力显著提升,既丰富居民精神生活,也让城区吸引力转化为人才集聚力;绿色低碳产业逐步形成发展新增长极。成立北外滩绿色低碳服务产业联盟,集聚绿色低碳相关企业约800家、产业规模超750亿元,贡献全市2/3“双碳”立项标准,让新质生产力成为城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虹口以“产业聚能”为核心推动城区核心竞争力提升,思路清晰、成效显著,实现了多元产业的集聚发展。不仅构建起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更以产业为纽带,实现了“产城人”的联动,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人才支撑。

坚持提升区域功能和产业能级

以城区提质夯实产城人根基

区域功能的升级,核心是让城区空间既适配产业发展,又满足居民期待。虹口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培育并举,让“城”成为“产”与“人”的共赢载体。


聚焦生物技术、数字经济赛道,北中环区域加快完善产业创新生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引入高新技术企业175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5家,北科创生物技术产业园入驻企业25个。其中蓝晶微生物获评“生物制造独角兽企业”,维安电子等获评“创新型企业总部”,华东电力研究院、安路信息等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航运产业加快智慧绿色转型。上港能源投用中国首艘甲醇加注船,中远海绿水试航全球首制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E电充联手集享运、比亚迪发布“零碳拖车平台”,产业升级与城区绿色转型同频;分布式光伏在工业园区、公共建筑、居民社区“遍地开花”,累计并网量3481.5千瓦,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让居民在家门口用上清洁能源。


商贸与文旅融合激活城区消费活力。四川北路引进首店、旗舰店200余家,举办首秀首发活动100余场。乍浦路风貌影视街开街,结合茶楼、旗袍店等业态,打造影视拍摄与文旅消费融合的场景;构建“15分钟阅读圈”,建成93家各类书屋及品牌书店,1925书局获评“全国最美书店”。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消费与文化体验,形成“产业升级、城区提质、居民受益”的正向循环。


虹口在提升区域功能和产业能级过程中,实现了产业发展与城区提质的双向赋能,既巩固了既有产业优势,又培育了新的增长动能。同时以城区配套的完善和服务的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为居民生活增添便利,最终形成的正向循环,让区域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坚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以开放平台拓宽产城人视野

全球资源配置的效能,体现在产业的国际链接、城区的国际品质、人才的国际视野上。虹口立足北外滩战略区位,搭建开放合作平台,让“产”“城”“人”在开放中协同进阶。


为更好链接全球资源,虹口积极建设自贸区联动创新区建设,连续四年在进博会设北外滩馆,吸引高能级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93家,2024年实到外资同比增长30%以上;国际法律服务功能不断升级,为区域开放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多元商事调解中心揭牌、上海知识产权仲裁院落地,“仲裁+调解”体系的形成,为区域开放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化开放交流与文旅融合深度推进,北外滩友邦大剧院全年演出约170场,“建投读书会·澎湃北外滩”吸引超100万人次,犹太难民纪念馆获评国家4A级景区;依托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打造邮轮“岸上游”体系,推动文旅商体展深度融合,城区的开放氛围既让居民接触多元文化,也让国际化人才找到归属感,反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虹口以开放为引领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展现了清晰的发展格局和战略眼光,实现了全球产业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的有效集聚,不仅提升了区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更以开放包容的环境让“产城人”实现协同发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坚持系统推进城市更新

以空间焕新温暖产城人互动

城市更新的核心,是让每一处空间变化都紧扣“产”的需求与“人”的感受。虹口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让更新成果兼具民生温度与福祉。


旧区改造纵深推进,143、220、255街坊等零星旧改项目生效,四川北路“丰字型”区域更新入选市级项目库,为产业落地留足余地,为居民改善居住条件;住房保障持续加强,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12540套、供应9970套,友间公寓、广纪路人才公寓建成投用,43个小区完成“美丽家园”改造,用宜居环境让人才“留得住、住得好”;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北横通道(东段)主线通车,北外滩空中连廊示范段建成,方便居民出行。


绿色民生场景全面铺开。8个街道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均达100%,全国首家低碳生活新时尚体验中心上海碳秘馆累计接待超16万人次,让低碳理念融入日常;文化场景同步升级。统筹84处红色旧址遗址,推出“重走解放路”等研学线路,活化沈尹默故居、景云里名人故居群等历史建筑,让居民在城市更新中触摸文化根脉。


系统推进城市更新工作,要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虹口聚焦空间焕新与民生改善、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每一项举措都兼顾了“产”的需求与“人”的感受,让城市更新不仅改变了城区的面貌,更温暖了人心,提供了更优质的空间环境。

坚持创新引领保障

以服务赋能破解产城人难题

创新保障的价值,在于打通产业发展堵点、解决居民生活难点、完善城区服务痛点。虹口从数字转型、政策支撑多维度构建创新生态,为产城人融合保驾护航。


数字虹口建设成效显著。政务外网建成“一网双平面”架构,汇聚39个部门105.5亿条数据,“一网通办”网办率达96.39%,51个“免申即享”服务落地,既让企业办事更高效,也让居民少跑腿。


政策体系持续完善。出台专项措施、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创新,精准的政策供给既为产业升级铺路,也让城区创新生态更完善。将绿色低碳产业纳入“一把手”工程,区发改委牵头多部门协同,建立政策、技术、资本精准对接机制,为企业绿色转型提供专项支持。


虹口以创新引领保障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效率、完善政策体系强化保障支撑,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保障格局,构建起有利于“产城人”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动力支持。

“十四五”期间,虹口以“五个坚持”为纲,让产业发展有空间、城区更新有温度、居民生活有质感,真正实现了“产城人”的深度融合,让宜居成为居民的真切体验。

面向未来,虹口将继续锚定战略目标,持续优化产业生态、提升城区品质、增进民生福祉,让“产兴城、城留人、人促产”的良性循环持续发力,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贡献更多虹口力量。

记者:刘逸

图片:融媒体中心资料

编辑:刘逸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海虹口 incentive-icons
上海虹口
上海市虹口区新闻办
30778文章数 829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