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消费金融领域可谓是“风起云涌”。
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两期个人不良贷款转让项目的招商公告,计划挂牌转让共计18.12亿元的不良贷款 ,其借款本金金额6.94亿元,息费金额(含罚息等)11.18亿元,加权平均逾期天数在1800天以上。
在公告里,马上消费金融还特意提到了这批不良贷款的“资产亮点”:债务人群体年轻,主要集中在30 - 50岁,本金规模5000元以内的贷款笔数占比九成以上,后续催收难度较小;并且资产均未诉讼,未来司法催收回款空间大。
如此大规模的不良贷款转让,不禁让人猜测:难道消金巨头也到了“断臂求生”的关口?
光鲜背后的“暗伤”
在不良贷款转让事件的背后,马上消费金融同样是“麻烦缠身”。
从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来看,马上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87.35亿元,同比增长12.96%;净利润为11.55亿元,同比增长8.07%。表面上看,营收和净利润都实现了增长,但背后仍有不少问题。
从业绩增速来看,回顾2021 - 2024年,其营收增速分别为30.19%、34.20%、15.69%、- 4.09%,增速明显放缓,甚至在2024年出现了营收下滑的情况。虽然2025年上半年有所回升,但整体增长速度已大不如前。
从资产质量来看,尽管本次转让的不良贷款被描述为有一定亮点,但不可忽视的是,其不良贷款率在过去几年呈上升趋势。2022 - 2024年,贷款净额分别为577.99亿元、586.35亿元、536.66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05%、2.48%、2.49%。
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不仅反映出其资产质量面临压力,也意味着未来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进行催收和不良资产处置,这无疑会增加运营成本,对利润产生负面影响。
除了业绩和资产质量问题,马上消费金融还存在诸多合规问题。
在校园贷问题上,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禁止向在校学生发放贷款,但马上消费金融曾被爆出不同产品对“非学生承诺”的要求不一致,甚至客服回复称即使知晓借款人为学生,只要符合年龄和系统审核要求仍可放款。
河南女生小赵,在2023年高二艺考期间,被安逸花“免息”广告吸引借款,此后陷入以贷养贷的恶性循环,2024年考入大学后,因无力偿还累积欠款,被迫退学打工还贷。这些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利益,也让马上消费金融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暴力催收问题上,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显示,关于“马上消费金融”的投诉量已超8万条,其中“暴力催收”“盗取隐私”成为高频词汇。有用户控诉催收人员存在恐吓侮辱欠款人、爆通讯录、骚扰家属和单位等违法行为,甚至宣称“合同大于法律”。
![]()
(来源黑猫投诉)
这种暴力催收行为不仅侵犯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也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
在信息披露方面,公司旗下的“安逸花APP”宣传存在夸大误导,首页宣传“超低利率”,实际贷款年利率却在7.2%-36%;联合贷申贷流程中,未向借款人明确告知合作机构、保险等重要信息,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高增长褪色、不良攀升、合规地雷连环爆,马上消费金融“表面回温、内里麻烦缠身”。
巨头之间的“较量”
当下,消费金融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马上消费虽有一席之地,但与其他头部玩家相比,仍存在诸多差距。
一方面,在消费金融赛道,招联消费金融一直是马上消费金融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从资产规模来看,截至2025年6月底,招联消费金融资产规模为1577.2亿元,而马上消费金融仅为680.99亿元,不足招联的一半。这一差距背后,反映出两者在资金实力和业务扩张能力上的不同。
招联消费金融背靠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这两棵“大树”,在资金获取和客户资源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相比之下,马上消费金融虽然也在不断努力拓展融资渠道,但在资金成本和资金规模上,仍难以与招联消费金融相抗衡。
在盈利能力上,2025年上半年,招联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15.04亿元,马上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11.54亿元。从营收结构来看,招联消费金融的业务更加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消费信贷业务外,还在金融科技输出、场景金融等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布局。
而马上消费金融的营收主要依赖于消费信贷业务,收入结构相对单一,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面临的风险也相对较大。
在用户数量上,据中国财富网报道,截至2024年底,招联消费金融的累计服务客户数约2.9亿人,而马上消费金融自2022年5月更新用户数约为1.5亿人后,未再披露任何相关数据,与招联消费金融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另一方面,与蚂蚁金服、京东白条等网络科技巨头相比,马上消费金融也存在明显不足。
从市场份额来看,蚂蚁消金2025年上半年资产规模达3064.7亿元,是唯一的“3000”亿俱乐部”成员 ,而马上消费金融与之相比,资产规模上的差距较为明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其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在场景方面,蚂蚁金服依托支付宝这一超级应用,拥有电商购物、生活缴费、出行旅游等丰富多样的消费场景,用户在这些场景中可以自然地使用蚂蚁金服旗下的消费信贷产品。京东白条则紧密围绕京东商城这一电商平台,在商品购买、分期付款等方面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
而马上消费金融虽然也在努力拓展消费场景,但由于缺乏强大的电商平台或互联网生态的支持,其消费场景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一些小额现金贷款和消费分期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获客能力和业务发展空间。
在技术层面,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技术研发,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例如,蚂蚁金服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了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和风险控制系统。京东金融则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了供应链金融的信息共享和数据溯源。
相比之下,马上消费金融虽然也在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组建了自己的技术团队,但在技术实力和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与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仍有较大的差距。
700亿对3000亿,场景、资金、技术全线失守,马上消费只能做“持牌背景板”。
行业浪潮中“前行”
当前,消费金融行业正处于快速变革的时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其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消费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消费金融的业务模式和运营方式。
马上消费应积极引进和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提升自身的数字化能力。在风险控制方面,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更加精准的风险评估模型。在客户服务方面,通过引入智能客服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技术,实现客户服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其二,消费金融与各类消费场景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从传统的电商购物、旅游出行,到教育培训、医疗美容等新兴领域,消费金融的身影无处不在。
马上消费应积极寻找新的消费场景,拓展业务边界,实现多元化发展。除了巩固现有的小额现金贷款和消费分期业务外,可以关注新兴的消费领域,如绿色消费、养老消费等。
其三,近年来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了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监管标准和评级要求,加强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马上消费应加强内部培训,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确保业务操作符合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在产品设计、营销宣传、合同签订等环节,充分保护消费者权益,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
如今,马上消费金融断臂求生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在后头。马上消费的下一站,需要深刻认识行业发展趋势,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消费金融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