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五年的冬夜,京口吴侯府的烛火亮到三更。周瑜握着狼毫的手微微发紧,给孙权的奏疏里,那句 “关羽、张飞熊虎之将” 墨迹已干,却反复被他添了重笔。
窗外寒风吹过,这位刚打赢赤壁之战的大都督,此刻满脑子都是南郡城下的烟尘。他比谁都清楚,刘备麾下藏着锋芒,但真正能让他忌惮的,只有两个人。
后来蜀汉喊出的 “五虎将”,在他眼里不过是自抬身价的噱头。
一、周瑜的识人标尺:沙场见真章
周瑜的眼光从不是空穴来风。二十四岁督建居巢,二十六岁辅佐孙策定江东,他见惯了真刀真枪里拼出的猛将。
他评价将领有个铁规矩:要么能独当一面,要么能破局致胜。鲁肃善谋,他劝孙权 “以鲁子敬为赞军校尉”;吕蒙尚武,他手把手教其读史,却从未夸过 “勇冠三军”。
![]()
建安十三年赤壁战后,孙刘联军围南郡,这是周瑜检验刘备部将的关键战场。彼时曹操留曹仁守江陵,派李通、徐晃等多路援军,战局胶着到 “瑜亲跨马擽陈,会流矢中右胁”。
能在这种硬仗里被他记住的,绝非泛泛之辈。而关羽、张飞,恰恰在这场血战中刻下了名字。
二、关羽:绝北道上的 “活屏障”
《三国志・李通传》里藏着关羽的高光。南郡之战正酣时,刘备派关羽率轻骑北上,任务是阻断曹军援军。
李通带着援军赶来,本以为是轻松的解围战,却被关羽缠得寸步难行。史载李通 “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拼到 “道病卒” 才勉强靠近江陵。
这不是小规模骚扰。当时徐晃、乐进的部队也在北道,却都被关羽的机动战术牵制。周瑜在前线能安心攻城,全靠关羽在后方筑起的 “移动防线”。
战后周瑜给孙权写信,特意强调 “羽可敌万人”。他见过太多猛将,却极少用 “熊虎” 形容一人,这份评价里,藏着亲身领教后的敬畏。
三、张飞:被周瑜借来的 “急先锋”
张飞的名字,是刘备主动送进周瑜视野的。《吴录》记载的那句 “使张益德将千人随卿”,背后是场心照不宣的合作。
当时周瑜缺攻坚猛将,刘备干脆把张飞拨给周瑜调遣。张飞带着一千精兵,跟着吴军从夏水绕后,直插曹仁后方。
曹仁本就被周瑜正面打得吃力,听闻张飞断后,连夜弃城而逃。南郡之战胜利的关键一锤,是张飞敲下的。
周瑜对这位 “临时部将” 印象极深。后来他策划取蜀,甚至想过 “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这里的 “好与马超结援”,实则是想复制张飞式的猛将助力。
四、黄忠:被时代遗忘的 “中郎将”
黄忠在刘表麾下时,官至中郎将,守着长沙攸县。这个职位不算低,却没半点存在感。
周瑜打南郡时,长沙是刘表旧地,表面归附却按兵不动。黄忠既没派兵支援,也没主动联络联军,就像个局外人。
周瑜对他的认知,可能只停留在 “长沙守将” 的花名册上。毕竟当时江东猛将如云,程普、甘宁个个能征善战,黄忠这种 “守成型” 将领,根本入不了他的眼。
![]()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黄忠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才一战成名。可周瑜早在九年前就已病逝,永远没机会看到这个 “老卒” 的爆发。明末王夫之就说:“黄忠、赵云强挚壮猛,盖灌婴、滕公之流,然实不能及羽、飞。”
五、赵云:藏在中军的 “护卫者”
赵云在南郡之战时,更像个 “隐形人”。《三国志》明确记载,他当时 “从平江南”,跟着刘备的中军行动。
刘备取荆南四郡,赵云的任务是辅佐,而非独当一面。他先是随刘备到武陵,后来被派去桂阳当太守,都是平定后的接管工作。
这种 “跟队作战” 的角色,很难进入周瑜的视线。周瑜关注的是能改变战局的前线将领,而赵云当时的职责更偏向镇守后方、保护家眷,和关羽的 “绝北道”、张飞的 “断后路” 根本不在一个层级。
直到后来长坂坡救主,赵云才渐渐显露锋芒。但这一切,周瑜都没机会看到。清代史学家赵翼就曾说:“赵云虽勇,然资格不及关张,故不被周瑜所识。”
六、马超:遥不可及的 “关西诸侯”
周瑜确实知道马超,但从未把他当成 “蜀汉大将”。建安十五年时,马超还是割据关西的诸侯,手握十万大军,和刘备平起平坐。
周瑜在给孙权的奏疏里提过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后患”,语气里满是对其势力的认可,而非对 “下属” 的赏识。
他甚至想过联合马超对抗曹操,却做梦也想不到,几年后马超会走投无路投靠刘备。周瑜病逝于建安十五年,而马超归蜀是在建安十九年,两人从未有过交集。
把马超算进 “被周瑜看重的蜀汉大将”,纯属时空错位。他在周瑜眼里,是可以结盟的外力,而非需要忌惮的内部猛将。
七、五虎将:蜀汉后期的 “政治招牌”
正史里根本没有 “五虎将” 的说法,这是后世演义的创造。陈寿在《三国志》里把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合为一传,只是因为五人都是蜀汉重臣,并非实力相当。
刘备称帝后,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而赵云只得了个翊军将军,职位明显低一等。
蜀汉后来刻意抬高 “五虎将” 的名头,更多是政治需要。关羽、张飞死后,蜀汉人才凋零,只好把过往将领打包造势,凝聚人心。
南宋史学家裴松之就曾批注:“蜀称五虎,盖因关张成名,余者附之耳。” 这层 “吹牛逼” 的底色,在当时就有人看透。
八、周瑜眼光的佐证:历史的复盘
周瑜死后,历史一次次证明他的眼光。关羽守荆州时,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张飞在巴西之战中,大破张郃,保得蜀地安稳。
而另外三人,虽各有战功,却难比关张的影响力。黄忠除了定军山一役,再无重大战绩;赵云更多是 “内卫统领”,鲜有独当一面的战功;马超归蜀后备受猜忌,至死未获实权。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读通鉴论》里说得直白:“周瑜之识,高于刘备远矣。关张者,刘备之爪牙,而瑜独知之,故能料其必叛。” 这份识人精准,让他跳出了蜀汉的 “宣传滤镜”。
九、抹黑与美化:历史记载的偏见
后世对周瑜的评价,常被 “既生瑜,何生亮” 的演义抹黑,让人忘了他的识人智慧。而蜀汉作为 “正统”,其史料对将领多有美化,这才让 “五虎将” 的神话流传开来。
但翻看东吴史料《吴书》和西晋的《三国志》,周瑜对关张的忌惮贯穿始终。他劝孙权软禁刘备、分割关张,并非嫉妒,而是看透了这三人的破坏力。
![]()
可惜孙权未听其言,最终让刘备借荆州发展壮大。后来关羽水淹七军,东吴朝野震动,才想起周瑜当年的警告,却已悔之晚矣。
结语
建安十五年的那场冬夜,周瑜在奏疏里写下的 “熊虎之将”,不是随口夸赞,而是血与火里炼出的判断。
关羽的独当一面,张飞的勇冠三军,让他在乱世中精准捕捉到刘备集团的真正威胁。而黄忠的平庸、赵云的低调、马超的疏离,让他们注定无法进入周瑜的 “法眼”。
蜀汉后来打造的 “五虎将” 招牌,虽能鼓舞人心,却骗不过历史的眼睛。周瑜的眼光,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 “吹牛逼” 的虚浮,也映出了关张二人的真实分量。
历史从不会埋没真正的强者,也从不会让虚假的光环永远闪耀。这或许就是周瑜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