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公车私用会被查处”“没想到小额礼金也算违纪”“没想到主动投案也难逃严惩”——翻看近年来通报的违纪违法案例,“没想到”成为不少违纪者悔过书中的高频词。看似无心的辩解,实则是对纪律规矩的漠视、对侥幸心理的纵容,既不能成为脱责的理由,更不该成为掩盖违纪事实的“遮羞布”。
![]()
“没想到”的背后,是思想防线的全面“失守”。苍溪县某国有企业原董事长违规安排公司工作人员驾驶公务车辆送其回老家,途中该公务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受损 。这起看似“偶然”的公车私用事件,本质上是特权思想作祟、纪律意识淡薄的必然结果。在他看来,“用公车办私事”只是“顺手方便”,却忽视了公车的公共属性,忘记了“公器不可私用”的基本准则。最终,受到党内警告处分,为自己的侥幸行为付出了代价。苍溪县某局长,从农机站干部一路成长为部门“一把手”,却在项目申报、人事招考等环节大搞权力寻租,即便主动投案,也难逃纪法严惩,他口中的“没想到”,暴露的是理想信念的崩塌和对“主动投案就能轻罚”的侥幸幻觉 。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道理:思想上的“开关”松一寸,行动上的“偏差”就会偏一尺,对党纪法规的一知半解、敷衍应付,终将让“没想到”变成“追悔莫及”。
“没想到”的本质,是侥幸心理的自欺欺人。不少违纪人员明知行为违规,却寄希望于“隐蔽操作”“下不为例”,把“没被发现”当作“没违规”。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监督的探头早已覆盖到各个角落,无论是“一把手”还是基层干部,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任何试图钻空子、打擦边球的行为,终将在纪法面前现出原形。
破除“没想到”的借口,关键要筑牢“不能违、不敢违、不想违”的防线。对党员干部而言,首先要拧紧思想“总开关”,把党纪法规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真正将遵规守纪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其次要摒弃侥幸心理,时刻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敬畏之心约束言行,在小事小节上守住底线,在一点一滴中涵养正气。同时,完善的制度监督是重要保障,通过常态化监督、严肃化问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违规违纪者无处遁形,从根本上杜绝“没想到”的侥幸空间 。
纪律面前没有“意外”,规矩之下不容“侥幸”。“没想到”从来不是违规乱纪的合理借口,更不是逃避责任的挡箭牌。唯有将纪律规矩刻在心中、落在行上,以清醒的头脑抵御诱惑,以坚定的意志守住底线,才能真正远离“没想到”的悔恨,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让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落地生根。(乡镇供水有限公司 刘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